【教师成长】我的课堂关键词·张嘎
课堂关键词:“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0/11/21 11:33:35 作者:zg 浏览量:1374次
课堂关键词:“变”与“不变”
近日,听孙特将令,交流探讨对课堂关键词的理解。孙特出的这个题目就像一个优秀的作文题目,既有很强的针对性、限定性,又有着开放性,让每个思考者都有话可说。思忖再三,我认为我的课堂关键词是“变”与“不变”。
人常说,“教有常法而无定法”,工作时间越长,就越有感触。刚工作时,往往向老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每种文体该怎样教,教学环节该怎样设计。经过几年的努力,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好像站稳了课堂。但是教然后知困,随着教学的深入,却愈发感到困惑。比如现在新出现的整本书阅读该怎样设计?正流行情境化教学、任务群教学,该怎样具体安排?再比如同一篇课文教了几轮以后,你的教法有没有变化?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当然也要变。那么,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变化因素呢?又如何应对呢?
首先是课标因素,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从《教学大纲》时代的双基目标,到上一轮课改的三维目标,再到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现在教学设计时还采用的是三维目标,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带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一轮课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一轮课改主要是任务群学习,教师要设置任务驱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教材因素,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媒介。工作以来,我已教过五种教材,从人教版到苏教版,再到部编版。综合的来看,其中大部分的篇目没有改变。这是否意味着同样篇目的教学是不变的呢?比如《逍遥游》这篇课文在必修教材里有,又入选了选修教材里面,它们的教学方式是不是一样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教版的教材是以文体来划分单元,苏教版的教材是以主题来划分单元,而最新的部编版教材,则是综合以上两种主题来划分单元的。因此,即使同一篇课文,因选入了不同主题的单元,教学的重点也会有相应的变化。现在提倡的群文教学,就是让我们关注单篇与单元的关系。
再次是学情因素,学情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我们现在教的学生和十年前教的学生的情况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从网上下载的优秀答案,如果不加修改,能适应我们自己的学生吗?也肯定是不行的。我自己备的课,在重点班这样上,到普通班也能这样上吗?肯定也是不行的。我自己准备好了教学设计,如果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自己没有预设的问题,难道我就不去解答了吗?那更是不行的。所以学情是最灵动的因素,只有考虑学情的变化,做最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才能促使我们教学相长。
最后是我们个人的因素。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也是不断深入的。因此,对于同一篇课文。在十年前,在五年前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去安排教学时肯定会是有变化的。
虽有以上诸多“变”的因素,但“不变”的应该是我们对教育的热忱,对教学的用心,对自我的反思。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变”、思考“变”、适应“变”、引领“变”。苏轼有云:“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我觉得上课也如行文,最高境界在于能以不变应万变,“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与诸君共勉! (张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