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

发布时间:2012/12/5 15:19:25 作者:天印高级中学 浏览量:1777次

魏本亚: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语文教学设计是语老师必备的基本功,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间遇到的问题很多。今天我们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的郑桂华老师。你好老师,欢迎你!
郑桂华:老师好,大家好!
魏本亚:语文教学设计是老师们每天必备的一个功课。但是现在在实践中间问题很多,老师你是这方面的研究者,也是一个实践者。你认为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郑桂华:我想大概是有这么几点问题。第一个就是学生生活世界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课程中的学习,老师们有时候不能够作一个很清晰的区分。这是第一点。也就是课程世界里的那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和学生他自己的阅读、写作,自己在这种生活实践中,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自然的一种提升,这个之间可能没有做有效的区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可能我们现在对于学生学情的分析好像不是很到位,那更多还是就是说自己想当然地去觉得应该教什么。第三个就是教材分析不是很到位,就是文本解读。包括这个写作教材、口语交际教材都有编写这些内容。当然最根本的一点,那么第四点就是教什么。
魏本亚:教什么不清晰。
郑桂华:对不够清晰,不够集中。这是一个根本的。那么还有就是活动的设计好像求形式,好像要用小组合作、探求学习,好像对形式的一种追求,包括一堂课老师只能讲八分钟只能讲几分钟,就是对于一种活动形式的一种要求好像过于高了一点,而却忘了活动的一个目的指向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是让学生他在课堂上有真切的获得的。那么这个当然跟活动的设计它相关联的可能就是它的一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就是讲教学环境的设计。大概我想就是这么一些问题。
魏本亚:当然问题除了这些可能还有许多。我们不能够一一地列举。
郑桂华:对,主要大概是这么几点。
魏本亚:但是老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间可能关注的更多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两点,是吧。教什么、怎么教。那么教什么的问题。你在你的这个教学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中间,你认为他教什么,它怎么样才能够非常明确地搞清楚,我教什么,在设计的时候怎么去关注、解决这个问题。
郑桂华:非常明确地知道教什么,我觉得恐怕首先要知道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它大概有哪些特征。这是我觉得是第一步的,就是你脑子里对一个好的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有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一个好的目标是什么样的你不太清楚,恐怕说谈怎么做出一个好的目标就很难了。我举一个例子老师。就是比如说有人教《祝福》。
魏本亚:教《祝福》。
郑桂华:《祝福》是一篇小说,高中的小说。那人家写一个目标就是“学会小说的阅读”。那实际上《祝福》这样一个小说,一篇小说的学习背后有两点,一个是《祝福》是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样的小说,是鲁迅的一个他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对吧。那么它和卡夫卡的《变形记》这样的小说,它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虽然大类是在小说里面。那么再讲通过一篇小说,就算是一个,我们说传统的一个这样一个现实主义作品,那么是不是一篇就能学会读这样一类的小说呢?所以这样一个小说,《祝福》这样一篇小说的教学,你想实现学会读小说这样一个目标,其实就是说明这个设计者心中对于一个目标,什么样是好的目标他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所以我想这恐怕是我们谈教什么的一个最基本的起点,就是好的目标是什么样的。
魏本亚:对。现在好多老师他在上课的时候,在设计这个目标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大致的一个东西。读散文就是怎么样去学会读散文,不可能的。
郑桂华:是的。实际上这个地方就讲到,比如说像惠勒他讲过目标的设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比如说刚刚我们有老师想通过《祝福》来教会学生读小说,这其实是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的一点,而在这个课程之上有一个教育的目标,也就是所有的学科它共同指向,比如说培养我们什么什么样的一种人,对吧。有什么样的品格,有什么样的能力,这样是一个,所有的学科,甚至还有一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它共同指向一个教育目的。这是第一个层面,最宏观的。刚刚讲的学会读小说,学会与人比较得体地交谈,这大概就是属于中观的目标,就是这个课程学科的目标。而我们老师通常,我刚刚讲的教学设计,我们谈的教学设计,是针对的什么?课时目标。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两三节课,我通过这一节课,或者这两三节课的一篇课文的学习,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它是一个微观的目标,而微观的目标恐怕第一点最根本的就是这个目标它是不是比较明确具体。当然这个前提还有个正确与否。就是不要不是语文学科的目标,或者说他以为是语文学科其实是错误的。这个是否正确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有一次去听《守财奴》。
魏本亚:《守财奴》。
郑桂华:《守财奴》这个小说结果那个老师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亲情比金钱更重要。当然你说某一节课去写这样一个目标也是允许的。毕竟语文它是一个三维的这样一个学科,新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维度吗?人文的目标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很多课,你的目标缺少“知识能力”这个维度,这个最基本的,就是学科的特性不能彰显,我觉得恐怕我们是要注意的,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就是说你偶尔写,或者说一些课是以情意的目标为唯一的目标,那是可以的。如果大多数语文课你都缺少“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个维度的目标恐怕就是有问题的了。
魏本亚:对,这种课好像现在很多。前一段时间我们在一个特级教师培训班上,有一个老师就来教了《沉船之前》这篇课文。这是一个电影小说。
郑桂华:画面感很强的。
魏本亚:对吧。画面感很强的,应该是围绕电影小说去来组织这个教学设计目标。结果这个老师就教了什么呢?怎么样面对死亡。一堂课都在研究如何去面对死亡。结果后来上完以后大家在研讨的时候就发现这个目标肯定是有问题了。
郑桂华:是。至少大多数课不能这样。你偶尔一次。。。
魏本亚:偶尔一次可以。
郑桂华:也就可以的。 所以这就是谈到目标的正确的问题。那还有刚刚这就是学科性不强,就是语文的学科性不强。那有的老师他以为是有学科的,但实际上是错了。比如说我有一次就听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我不知道我们苏教版有没有。
魏本亚:苏教版没有。
郑桂华:是吧。是一个弗罗姆的论说文。那么论说文是一个学者的一个论说爱的哲学的节选的。那么他讲的这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上来是配乐朗诵,然后让学生去谈父亲怎么母亲怎么爱自己,我怎么回报。他以为是我是教学生去朗诵这篇论说文,我就是语文学科的目标。但实际上论说文的教学肯定不是以朗诵论说文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取向的。那么再举一个,苏教版肯定有的,就是《故都的秋》。
魏本亚:《故都的秋》有。
郑桂华:这个好多教材都有,我们上海教材也有。这个《故都的秋》,我就不止一次地听课听到“速读课文,找出故都的秋清净悲凉的特点”。
魏本亚:恩,速读。
郑桂华:你说这么一个很好的散文,那个散文教学可能我们也要谈。你怎么可能一上来不是让学生去感受,而是一上来是速读找出秋的特点来。这个恐怕作为目标的话,就是他以为是语文学科的目标,却是出了问题的。所以我想刚刚讲退到最初,我们讲目标要具体,当然最根本的回到最初目标是正确的。如果目标是错误的那恐怕,就是我们以为很卖力地在带着学生做这样那样的活动,最后肯定就是,像我们一个很经典的寓言故事就是南辕北辙。
魏本亚:是,现在这种目标,这样设定目标的人很多。昨天在这个高级中学听课,两个老师在讲苏轼的词,就确定一个什么目标呢?学习苏轼词表达的旷达的情怀的一种主题,一堂课就在研究这个旷达,到最后实际上这个东西真的是走偏了。
郑桂华:是,而且高中生他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旷达。
魏本亚:是。
郑桂华:对不对。那这是我想刚刚谈到就是目标首先回到最根本恐怕就是要正确。
魏本亚:正确。
郑桂华:没有这个的话恐怕后面谈什么其他的都是缺少了最根本的一个土壤,一个基石。
魏本亚:这是一个基点。
郑桂华:对,是个基点。那么刚刚讲到目标的具体,就是我们前面举过例子,就是像《祝福》学会小说的阅读,恐怕是太大了,就是我们说没有聚焦到微观的,就是课时,或者一篇课文两三课时的目标上去。而是把整个语文课程的某一项目标当作课时目标了。然老师们教了之后,我不是教了小说的阅读吗?下次拿了一个《变形记》你应该会读小说,其实不一样。因为小说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诗歌有各式各样的诗歌,对吧。那它当然有共性的东西,但是肯定有这一类亚类的一些具体的特点。所以这个恐怕就是说我们在教《祝福》的时候,我们就要针对《祝福》这个文本的特点来教会学生读这一类小说的一些阅读的方法、知识、技能这样的东西。那比如说就是大家都知道《祝福》我们可能要关注叙述者。
魏本亚:叙述者。
郑桂华:对吧。是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是不是。那比如说《变形记》,那可能就要想到那种虚构的问题。对吧。因为卡夫卡这个现代主义作品,虚构是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当然传统小说也有虚构,但是它那种荒诞,那种与生活的那么大的距离,恐怕就是更值得我们要关注的东西。所以这是讲课时目标,可能要聚焦的具体一点。比如说我们讲刚刚谈到的《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他怎么营造出那种清净悲凉的一种秋的况味来。其实无论是从他意向的选择,还是他那种语言文字的一种运用,遣词造句,我觉得恐怕都可以作为我们课时目标可以考虑的东西,而不应该一下子就是,我要教会学生阅读散文。
魏本亚:是。我们可以从语言这个角度去品味,我们也可以从他叙述的,描写的方法方面去突破,都可以。但是越具体应该说可能越容易做。
郑桂华:是。我记得我在我们徐州五中还是三中?
魏本亚:三中。
郑桂华:三中是吧。上过一节《双桅船》,那是上海教材里的,朦胧诗。
魏本亚:给老师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郑桂华:那我当时的一个目标就是定位在首先要会判断诗歌中的核心意向和辅助意向。《双桅船》里船和岸是核心意向,而风暴、灯、风,这些都是辅助意向。就是第一步你如果是找到这首朦胧诗里的核心意向,你就会发现,我们不要怕挫折这样的一种解读就是偏掉了,或者说就不是很全面。那你一定会发现它讲的是一对关系,船和岸的这一对关系。所以我第一个目标就定位在你要判断出这首诗的核心意向和辅助意向,然后通过核心意向的这个特点,它这个是一对意向,就是核心意向的一组之间的关系,然后它的一个特征。在辅助意向对核心意向的限制补充,从这上面来把握诗歌的意蕴,那么这是我教的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辅助意向和核心意向之间的关系的关联上我们梳理清楚了,可能就更能够明白,这首诗它到底核心的意蕴是什么。我们就不会离文本离作者太远。而不是全是我读到什么就是什么了,对吧。因为读诗歌我们是讲诗无达诂,但是基本上恐怕还要接近诗歌它最核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个我们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教的。那后来因为那个学校的学生特别好,所以还有一个第三层的目标就是关于私设象征和公共象征的一种区分。就是读诗歌到底是私设象征的诗歌读起来给我们带来的一种体验会更多一点还是公共象征你更喜欢一点。这是第三个目标。也就是我没有去设计你要学会读朦胧诗,你学会读现代诗歌,这个就属于太大的目标,不具体的目标。
魏本亚:一堂课很难达的到的那种目标,对吧。我把这个宏观目标给它具体化、微观化,可能学生学得就更自主一点,能够真正地学会它。
郑桂华:对。它就不会出现什么,我今天多上一节课少上一节课,我认真上一节课和不认真上一节课没什么区别。
魏本亚:是,他每堂课都有所得。
郑桂华:对。因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我不知道老师你观课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有些孩子哪怕你公开课,他其实都有点不太爱搭理老师的味道,那实际上他可能就觉得这节课我认真不认真无所谓,但是数学课他就不敢吧。绝大多数。
魏本亚:对。
郑桂华:对吧。那就是我觉得我们的课时目标恐怕在正确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具体。像我给我的本科生讲设计的时候,这就涉及到怎么去写具体。我是提到就是说我们在使用动词,和使用名词、名词短语的时候要注意,比如说“学会阅读小说”,阅读小说,阅读是一个动词,小说肯定是一个名词,如果我们把阅读小说作为一个技能来讲,那学会是个动词,对不对,那我们如果把阅读小说这样一个技能的,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把这个作为一个名词短语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阅读小说的方法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小说这个范围很大,这个概念内涵外延很大。如果学会用叙述者,关注小说的叙述者来阅读什么样一类的小说,恐怕这个名词短语就聚焦的清晰了。这个是我想的一个办法让我们怎么去关注目标的具体。那动词当然要注意点,不要老是“体会”、“品味”,这样一些笼统的,可能适当地用一点行为动词,让学生知道我会做还是不会做,可以有一点判断。这大概我是觉得目标的设计,比较难克服的就是由笼统到具体。
魏本亚:那刚才实际上老师已经分析了,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设计的时候,目标首先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后边所干的一些事情都没有效,再一个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是吧。
郑桂华:是,就是操作性的问题。
魏本亚:如果没有具有操作性在课堂上可老师还是无从下手。除了设计的时候首先关注目标,我把目标搞清楚了,把它表述清楚了,接下来我关注什么。
郑桂华:那当然是怎么教了,就教学活动了。教学活动,我是觉得我们现在老师们可能对,就是前面谈到的,对活动形式的那种多样性,对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这种过分的追求,当然它是要追求的,活动形式的多样也是要追求的。因为学生从早到晚都在学校学习,如果你的活动形式老是很单一,那恐怕对学生确实是蛮大的挑战的,有时候甚至可能就是折磨了。所以这些恐怕是要追求,但是要注意一个度。就是我觉得设计活动的第一点就是与目标的匹配。
魏本亚:匹配。
郑桂华:对。我是觉得我们现在比如说我们要去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优美的语言。那么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那儿自己独立去品味、小组合作去品味、班级来交流品味,那恐怕这个是很关键的。我就看到过《荷塘月色》的目标写“品味语言”。结果一上来先读文章,梳理,从颇不宁静到开始愉悦的,然后到最后又走出宁静,然后为什么不宁静,还要介绍一番,然后来读荷塘月色,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来朗读,反复朗读,读出意味来。而真正的聚焦到那个语言的那种好在何处,那我觉得可能花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有点蜻蜓点水式的。那我觉得这个就是说我们定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比较具体又比较集中,那我们至少课堂上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这是第一个就是说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想着我要多少个活动,要多少个形式。这是我想我们恐怕第一个要关注的,也就是活动要围绕着目标转。那么按照加涅讲,活动的设计大概三个阶段:启动性活动、发展性活动,然后到最后总结性活动。加涅他讲45分钟的课,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都是改成40分钟了。
魏本亚:40分钟。
郑桂华:原来45分钟一节课,那么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还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他讲启动性活动一般是5分钟到10分钟,发展性活动是25分钟到35分钟,最后是5到10分钟总结性活动。所以启动性活动我们现在有些老师也会设计一些激发兴趣的活动,但是可能在启动下面的学习上面,可能不是很理想。就是说它可能是兴趣,就是这个兴趣可能只是一个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进入这一课的,这一个内容的学习兴趣。
魏本亚:也就是说他这个启动和后边这个关联性不太大。
郑桂华:对。就是这个,这就是我们做活动设计的第二点,就是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联。那我举一个我听到的课的例子。就是我在厦门听到一节课,是《亲近我们的母语》。
魏本亚:《亲近我们的母语》。
郑桂华:我以为是他要做什么,因为开始没有看到教案。一上来第一个活动是成语接龙比赛。班级热闹得不得了,这是高二的一节课。第二个板块是看相声,就是成语说错的那个,好像是唐杰忠和马季说的,这个我记不住了,就是相声的Flash,学生兴冲冲看下来,开心得不得了,然后问哪些成语用错了,学生说这个说那个,好这是第二个活动。第三个活动,投影投出来高考成语改错题。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老师这一节课是要教成语改错,高考不是有一道题,成语用错吗,就是用错成语要改错。我当时很感慨,你说第一个环节学生是很开心,第二个环节学生看那个相声的Flash,连我这种人看得也很开心,但是它跟后面这个成语改错有什么关系呢?
魏本亚:对。那活动跟活动之间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关联度的。
郑桂华:是啊。所以我想活动设计的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前面一点我们讲过,就是一定要为实现目标服务,第二个就是我们这个活动之间是不是彼此关联,最后一下子一层一层上来,就像上台阶一样的,一层一层上来,最后上到最后那个台阶就是那个目标实现了。这个我想恐怕是我们在做活动设计的第二个要点。其实如果我们把搞花头的心思去放下来,搁置下来,然后好好地去想我这个活动和下一个活动有什么关系,我这个活动和目标有什么关系,恐怕活动设计的根本就出来了。
魏本亚:是。
郑桂华:我前两天听到一个老师上《琵琶行》。
魏本亚:《琵琶行》。
郑桂华:第一个环节是把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复习一下,白居易的常识,小序的内容,诗歌的内容做了一个梳理,5分钟不到,那我想这个也很正常。接下来请一个老师抱着琵琶来弹琵琶,花了15分钟,我觉得也很辛苦吧,你要去动员人老师来,对不对,有很多因素。然后第三个环节是还要去放古代的那个,钿头云篦击节碎,花钿啊篦子啊,这种PPT找出来我觉得也很不容易,还有寒气散夜宴图,弹琵琶的那一段那个投影。所以我觉得我们如果把找这样那样一些,就是不能直接为实现目标服务的那些材料,设计那些活动,做PPT的时间省出来,去设计刚刚讲的是不是环环相扣的活动,我们不都喜欢追求环环相扣吗?那是不是扣得起来,是不是实现目标的。所以我想这个是两个设计活动的根本。当然设计活动我个人还有一个经验。这个好多老师像余映潮老师也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你提到我也在中学教了很多年,现在也还在上课,昨天我也在淄博上了《琵琶行》。我觉得这个恐怕设计活动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活动环节要简洁,不要多。我是跟我的学生讲,我说一堂课的活动两到四个板块。
魏本亚:两到四个板块。
郑桂华:不要多。再高明一点的一个板块也可以,最早我看宁鸿彬老师的《变色龙》,是《皇帝的新装》,他两课时。他第一课时就两个板块。对吧。
魏本亚:对对。
郑桂华:用一个字,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字来概括,哪个字,这是个什么样的皇帝。而第二节课其实就是一个板块。我觉得这个就是为什么板块要少,板块少了,学生在这个板块活动的思维容量一定会比较,相对来说他肯定是展得开的,他围绕这个问题他会做比较深入的,或者说有一定广度的,在深度上或者广度上,他会展开讨论。你要让活动板块少,你一定会用心去设计这个板块的任务,或者提出来的问题,而这种任务问题你让他活动开一定有比较好的思维容量的。
魏本亚:对。上次余映潮老师到徐州来上课,教《老王》那一篇课文,他实际上也就三个活动。非常清楚。就你说的他非常简洁,但是每一个环节它是环环相扣的。
郑桂华:是。所以讲到活动设计我觉得这个三点是最根本的。第一点就是,最根本的是病句,就是很根本的三点。第一点就是它确实要实现目标,那第二个就是它要真的是彼此之间要形成一个关联,不要这个是一个孤立的,它跟下面没有关系,那么第三个就是刚刚讲的板块要少。这样学生才能够开展思维。我们不是说小组合作了就是学生主体了。他只有在课堂上真的想开去、想深去,他才是有主体地位的。
魏本亚:那这是我们刚才讨论了目标的设计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又讨论了一个活动设计的问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除了这两个东西我们还要关注什么?
郑桂华:那就是前面我们谈到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了。
魏本亚:学情分析。
郑桂华:还有一个就是作业的设计,就是巩固迁移的一个设计,对吧。就是活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回到家他肯定要有巩固或者迁移的训练。
魏本亚:那这一块怎么做呢,能不能给老师们简单的谈一谈
郑桂华:我现在是自己做设计的时候,我是说一个具体集中的目标,就是基本的思路,就是不少于20分钟,一节课40分钟,实现这个目标的主体活动,然后有一到两项作业。
魏本亚:一到两项作业。
郑桂华:一个作业是巩固作业,一个作业是迁移作业
魏本亚:那就基本在20分钟内可以完成这个作业,是这意思吗?
郑桂华:不是,课后的作业
魏本亚:课后作业,
郑桂华:主体活动,在主体活动之前还有一个启动性活动吧,然后后面还有一个总结性,就是说,你还要对这个课的学习的内容要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就是我前面讲到就是,刚刚没有展开,然后回去的作业是一项巩固的和一项迁移的
魏本亚:回去作业
郑桂华:当然课上如果来得及,在总结这个环节里面,就是你刚刚提到的,课堂上我花个5分钟10分钟来做个巩固的或者迁移的训练也可以。
魏本亚:也可以,那就是这个整个活动的设计,实际上他这个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最后了,就是所有的设计,它也是活动设计的一块。
郑桂华:对对对,也是活动设计的一块
魏本亚:是吧
郑桂华:是是是
魏本亚:当我们考虑完这些东西,刚才你说了还有一个,接下来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我们要关注的。
郑桂华:对,就是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魏本亚:学情分析,这里面有没有具体的一些方法、策略
郑桂华:学情分析其实是最难的,我是写过一篇文章,我觉得恐怕第一个就是他的一个最基本情况的分析,就是我接班的时候,这个班的一个基本学习情况要做一个了解,就是我们,我总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老师对学生好像不是很信任,老师觉得现在的学生不行,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有一个学生,就是我们中文系的研究生,是我们上海一个学校的,也是现在做到副校长了,他对他们学校,他当时是个初中老师,他带学校学生对自己班上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比如说他学文言文之前,他的调查是学生有三个孩子背过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读过这个《三国》、《水浒传》这样的一些经典小说,我觉得那个数字是让我很惊讶的,就是绝不是我们想象的好像学生。。。
魏本亚:一张白纸
郑桂华:对,是张白纸,不喜欢文言文,所以我觉得这就是第一个就是说,我们说恐怕要对学生基本情况要有一个了解,他的基本积累,他的语文的一个基本兴趣态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这个是有一个,这是第一块就是我们接个班要有一个了解,然后第二个我觉得就是就学习这一课要做一点回顾,比如说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的作品有哪些,比如谈到写作,学生在这样一个写作之前,他曾经有的写作经验是写什么,也就是针对一节课,学生他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什么,但是当然我们这个地方不会简单的就是说认为学生他以前学过这个课文学过那个课文,比如说鲁迅的作品,他学过《故乡》学过《社戏》学过什么,对学《祝福》就有多少直接的非常鲜明的关联,但是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梳理,那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学生学这一课,有时候,我们现在不是也强调导学案嘛,我觉得就是课前让学生对课文的一种预学,他自学了之后,提一些问题,当然提问也不是让学生随便提,恐怕也要有一些指向的,要提供一些维度,或者说我们讲支架,提供一些帮助,让他提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话,恐怕就会比较好的进入,就是对学生的学情就会有所了解。
魏本亚:就是老师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的时候,他就不会是随心所欲了,他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做预判了,对吧?
郑桂华:是是,但是我就讲到,我突然想起我在徐州三中上的那个《双桅船》,其实学情的一种评估分析有的时候它在课堂上是要继续做的。
魏本亚:对
郑桂华:它不是说全是课前做的,因为课前你再怎么准备,其实学生那么多,情况那么复杂,你又不可能每次都做的很充分,也不可能每篇课文,或者每次作文教学都让他提前提问,对不对?
魏本亚:对的,对的
郑桂华:但是你课堂上如果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进展,你是可以来调整的,我记得那一次是学生出乎我的意料,我说读完这个《双桅船》,你们自己读,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那么有好多学生讲,我读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读到游子和故乡,读到了什么什么,但是也有两三个孩子我有疑问,为什么这个题目叫《双桅船》,全首诗里没出现船,这就是很关键的问题了
魏本亚:是啊
郑桂华:所以这个课堂上我当时就比较有意识的关注了一下,就是学生的感受我写在一列,学生的问题写在一列,然后我们说我们这个,恐怕这节课的学习,就是一方面我们要看这些感受是不是更贴近这个诗作本身,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也就是说你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其实,当时有一个男孩子给我教育很大,其实老早教《双桅船》,比如说学生谈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是一对恋人之间,那这当然都是可以的,这个《双桅船》,那么还有学生读到故乡和游子,那应该说也不能说绝对是错的,这个诗它确实也是一对的关系嘛,但是当时有一个男孩子,我们已经讨论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好像还很想说,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关注学情了,你就会让他说,如果我们以为我的目标实现了,你就不会让他说,对不对?
魏本亚:对
郑桂华:我就让那个孩子说了,结果那个孩子很认真的说,他说我觉得故乡和游子不是很合适,他说你看,你不是讲辅助意象对核心意象的一个限制补充吗,来看这个核心意象他到底这个诗作的意蕴是什么,他说在这个《双桅船》中有一句就是,在另外一个维度相遇
魏本亚:在另外一个维度相遇
郑桂华:他说有这样一个另外一个维度辅助的意象,他说怎么可以讲故乡和游子呢,故乡永远在那个地方,当然他把故乡理解实了
魏本亚:对对对
郑桂华:但也有他的道理
魏本亚:恩
郑桂华:所以我觉得学情的一种关注恐怕不只是在课前的,当然我们做设计,这个就谈到实施的问题了,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肯定是课前,是尽量要做比较充分的预估,但是预估的再多可能也还是有限的,还需要在课上,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做一些弥补
魏本亚:也就是说在你前面的一些预设,在课堂上他有新的生成性的东西,当新东西生成以后你要调整你的一个之前的预判,一个设计。
郑桂华:是
魏本亚:那就是实际上就是我们要关注学情,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做的,当然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是吧?
郑桂华:是
魏本亚:刚才你还提到,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还要关注一个东西就是文本的解读,那你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郑桂华:我听到有一个老师跟我讲,他说余应潮老师备那个《山居秋暝》,一句山居秋暝四个字他查了两万字,那我自己的经验也是有这样相通的之处的,就是我们自己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因为毕竟我们不是研究文本的这个研究者,对吧?
魏本亚:对对对
郑桂华:那么老师们更加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经历去研究文本,所以我想大概在研究一个文本这个教材的时候,大概有这样几件事要做,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没有功利的去好好把文章读一遍.什么叫没有功利呢?就是我不是把自己当成个语老师,我就是当成一个普通读者,我来读这篇文章,那我会不会有一些收获,有一些感受,我会不会遇到一些问题,会不会产生一些疑惑,那其实我好多教学定目标的时候是从这开始的,那比如荷塘月色突然什么“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那我第一次教的时候都没有想到,后来我又是再去读,我每次备课之前,现在我都会再去自己平心静气地读
魏本亚:就去读读课文。
郑桂华:那我发现这地方的句式好像有点特殊。
魏本亚:嗯
郑桂华:那为什么朱自清在这个地方要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倒装句
魏本亚:嗯
郑桂华: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转折我们知道,转到后面这个“却”后面,但是后面是强调的,倒装没什么强调,然后我再去带着这样一个疑惑再去读文章,哦,原来这个地方,朱自清是他情绪转换的,从家颇不宁静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哦,他要有意识的去从那种颇不宁静那种情绪中转到那种个人独处,面对荷塘那个美景时的一种愉悦,他是有意的一种自觉的去,或者说他是非常希望自己从那种颇不宁静的这样一种情绪中走出来的,也就是说,他是非常有意识的,那么他在行文中,他也就想通过文字来传递出他确实希望今天他能够走出家之后能看到很好的月色,因为我们看这样一段文字,前面他并没有写小路怎么好。
魏本亚:对
郑桂华:他倒是写小路往常什么“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天晚上怎么好一句也没有,就是文字中恐怕能读出来,如果我们有疑惑,说不定倒是能看出些文本的奥妙来
魏本亚:嗯
郑桂华:所以,我是说,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去阅读,我们江苏的高中语老师,我个人的感觉都是很优秀的
魏本亚:呵呵
郑桂华:很喜欢读书的,所以这个我觉得是第一个层面的。
魏本亚:嗯
郑桂华:第二层面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就是一定要看一些好的研读这种文章,教参当然可以看,但是我自己在上海也做教材,我知道那个教参往往是急就章
魏本亚:哈哈
郑桂华:所以有时候它的质量就有问题,因为它要审查时间要什么什么的编辑,出版的时间,他确实教参的质量不太好。苏教版的教参我没有很好的去拜读过,只是浏览过一些,那么上海的教参是经常被老师们批评的,所以教参看,当然也可以,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一些研究者的文章,能够帮我们找到一些文本的奥秘。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故都的秋》,那些。。。不是写他的大俗大雅的美
魏本亚:嗯
郑桂华:那譬如相关的他讲到那个郁达夫那种受日本文化影响,那种对雾霭美的礼赞,就是对那种衰亡之美的礼赞
魏本亚:衰亡之美的礼赞
郑桂华:是的,就这些东西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清净悲凉是让他那么喜爱,对不对?
魏本亚:嗯
郑桂华:清净悲凉这是愁啊,尤其悲凉肯定是惆怅嘛,但郁达夫为什么那么欣赏,也就是我觉得一些研究者的文章会帮我们去解开这些里面的那种奥秘。像刚刚我提到我昨天在淄博上的《琵琶行》,我就看了《唐书会评》里面的历朝历代的对《琵琶行》的点评,再比如说我又看了钱钟书的《论通感》里面写到《琵琶行》里面音乐的通感,看了好多,大概三四十篇论文。那这时候再来看《琵琶行》,就发现好多东西原来没有看到的就看到了,就知道了为什么这是一篇很精彩的长篇叙事诗,它的叙事的艺术奥秘在哪里。原来我们可能觉得这个好,但好在哪里说不清楚,看一些研究者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二点。第三点我觉得像跟老师分享的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研读,解读或者那样的解读。不同的学者解读用的工具不一样,比如说有的人用《新批评》,有的是用《文化批评》,它确实是不一样的。有好多流派,那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种警惕,我不知道用警惕这个词妥当不妥当。就是不要被一些很新奇的解读迷惑了,这是第三个层次,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语文教师这个角色上来取其中一些,我不说是精华,是适合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些东西。
魏本亚:适合我的。
郑桂华:对,适合学生,适合我的。你不能看这个想法很新奇,学生肯定不知道,如果我讲过来,学生肯定觉得,老师怎么讲的这么特别。我觉得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语老师,他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还要想着这是高中生,不是研究生,不是博士生。这是教学,不是自己展示的舞台。所以,第三个,就是要把自己定位在语老师这个角色上,来把第一步你自己阅读的感受,困惑等等,第二步,你借助的一些学者的一些研究文章的解读来确定作为一个语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该取哪些东西,当然最好的还是要考虑这个班,就像你说的,我的这个班的语老师,我的学生是什么样。
魏本亚:我的学生需要什么。
郑桂华:是的,我的感受大概就这么几点,也不一定有多少可取之处。就是我自己备课是这样做过来的。
魏本亚:当然,你刚才谈的这几个东西,目标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学情的分析,教材的分析,应该说都是我们语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关注的。除了这些东西,我们还有没有需要关注的点。
郑桂华:学习环境。
魏本亚:学习环境,能不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呢?
郑桂华:我曾经跟我的一个学生交流过,他一直觉得他的学生潜而不发,就一直怪学生,后来我就到他们教室去,我说我来听你的课吧。结果我进去一看我就觉得这个课很难上好。他的教室是怎么样排的呢,只有20几个人,像上海现在很多初中、小学,都是下班化,当然是这个学生生源少了,学生数下降了。靠墙一边,考走廊一边一排,就是每一排学生中间都隔着很宽很宽的距离。我就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布置,这个环境完全是他自己布置的。
魏本亚:跟老师有关系。
郑桂华:这肯定跟老师有关系,他给我的回答是可以防止学生说话,我当时就感慨,我说你看你是防止学生说话,但是你就忘记了上课的氛围很难聚起来。就是学习的那种互相讨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那个场。
魏本亚:那个场没有了。
郑桂华:那个场就没有了,每一个学生就是孤零零的在那个地方,你看四五个人一排,一个五排,整个学习环境,我刚刚讲的座位的排列。其实当然还涉及到就是教室的布置了,我觉得还是蛮有影响的。教室的布置我也不赞成团团坐。
魏本亚:是,现在好像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郑桂华:你要看你学习的形式,组织活动的形式,如果确实是小组学习为主体的,班额数也比较小的,那一个小组一个小组也可以。如果60个人一个班,像我昨天上的63个人一个班。
魏本亚:那就不能小组合坐在一起了,教室里会坐不下的,没有那么大的空间。
郑桂华:是的。
魏本亚:各位老师,刚才老师就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些东西给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可以说老师的这个分析是非常有实践价值的。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收看,各位老师,下一期我们讨论的专题是《语文教学设计与展开的策略》,欢迎大家收看,各位老师再见。
郑桂华:老师们再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