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研讨的专题是记叙文教学设计与展开。我们今天邀请了著名的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曹老师,你好!欢迎你!
曹:魏老师你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魏:各位观众,记叙文教学呢,应该是语文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记叙文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一种文体。应该说学生接触记叙文比较早,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但是记叙文好像学生始终是学不好,曹老师,你作为一个专家,作为一线的老师,你认为记叙文学生学不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的原因在哪儿?
曹:和我们魏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探讨啊!我觉得学生的记叙文没有学好,恐怕教师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呢,教师在记叙文的教学上面,恐怕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克服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有两个问题可能比较突出一点。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多,尤其是一些年轻老师,很多老师在备课的程序上面恐怕有点问题。
魏:你刚才说备课程序?怎么回事?
曹:对,备课程序。备课程序是这样,就是按照我们正常的备课应该是老师首先独立的阅读课文的文本,阅读过一会,然后自己对文本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后,然后用教参加以验证,最后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根据教学的需求,学生的实际的状况课程标准的要求,最后把它设计成一个教学实施的方案,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行动路线图。那现在我们很多老师呢走的路线不是这样的,他们比较多的是上来以后我先不看课文的文本,我先抓着教参,然后呢把教参先认认真真的先看几遍,对一些上课要讲到的东西勾勾画画,勾画过以后呢,把这些东西抄在课本上,或者抄在自己的教案本上,就俨然把备课当作是什么呢?当作教参的教案化。就是把教参的内容提炼一下,然后再搬上来。那么对文本缺少独立的深入的钻研、体会、认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文章的认识不到位,文章整个的教学方方面面存在很多问题。整个文章就是教学中感觉到思维没有一条痕红线。另外呢教学中没有贴近学生,让学生不断的得到提高和发展的这样的一种力量。另外现在还有一种现象也很值得我们警惕,就是我们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年轻的从业者,比较迷信网上的课件,网上的课件做的都很精美,很漂亮,他们于是呢,甚至花很高的代价把它买下来。买这样一种课件,买回来以后呢,就按照课件上设计好的步骤来进行教学。那么用课件来代替自己教学中的备课和对课本的文本的认真专业设计,那么这样子的话,教学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这是一个方面的。第二个方面呢,和他是有联系的,我觉得就是我们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恐怕还要进一步提高,那么我们现在呢比较多的老师过分的依赖这个教材。刚才我讲正常的备课顺序应该是老师先不看教参,先认认真真把这个教材自己钻研透,读它个七遍八遍,把这篇文章认真读透,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了。再根据教参中的提示,自己加以整合,加以印证,最后设计教学方案。现在他没有这一环,他是倒过来做的。那么长期的文本解读能力得不到锻炼,得不到磨砺,文本解读能力下降。独立的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看,看它以后,并且能够看出好来,看出重点,难点,看出自己的教学的基本的思路来,这方面很多老师欠缺。我觉得,教师的,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解读能力,是与我们一般的作家,各种各样的文字工作者不完全一样的一种解读能力。它一个文本看过了以后,魏老师你看,这就是一篇文章。这个文章看过以后,一个语文老师,他应该有一种职业敏感,就是这个文章它的基本的主旨是什么,这个文章作者大概是用什么手法表达的,文章的重要的信息落在哪几个段落,哪几个句子上,那么文章的基本的思路是怎样的?文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尤其重要的是,如果我来教这篇文章,我大概可以怎么来操作。这是 语文老师的一种独门功夫,是语文老师文本解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东西。可是那这个来衡量我们很多老师,很多老师在这方面还有待于提高。这两个方面呢,互为表里,于是就造成了看似不难的记叙文的阅读,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魏:你刚才讲的非常到位,就是说记叙文没学好,我们老师有责任,实际上老师没做好的地方就是对文本的研习。
曹:对!
魏:在研习过程中老师们自己没有真正深入文本,没有读进去。也就是叶老常说的:你要想做个好老师,先到课文里边来回走三趟。这三趟你没走,你就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了,然后就搬进了课堂,实际上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他是替别人说话。
曹:他是替别人说话。第二个,由于他没有进入到文本,他缺少那种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内到外的透彻感。你看他讲得就特别紧张,他老是眼睛没有办法面对着这些学生,他就是像叶老讲得走几遭,没有走几遭。他没有走这个过程,所以他整个就不能够游刃有余,
魏:你刚才说,也是来回走几遭?
曹:对!
魏:实际上还要考虑的,我读懂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几个问题。实际上你刚才概括的非常好。一个是作者的思路,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边他表达的时候是个什么思路。但是作者的思路有时候和我们的教学思路还是有区别的。我怎么办?我的教者的思路是什么?可能最后还是要考虑一个东西,就是学生的学的思路。如果这些东西考虑清楚了,老师们在设计这个层面可能就做的更好一点。那除了这样一些方面一些问题,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吗?
曹: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现在可能最最制约老师在这方面教学的。
魏:就是对文本解读,语文教学的设计。当然曹老师应该说你在这一块做的非常好,你能不能结合具体的课文给我们来谈一谈记叙文教学。我怎样做才能使这个教学更有效一些。
曹:好!我可以举一个我前不久刚刚开设的一门课,一篇课文,一堂课。这是我们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里面的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那么《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篇文章,我当初是在我的班上开,开了以后呢,很多年轻老师呢就来听。我们大家是同步教学嘛。听了以后,他们就觉得特别受启发,当时就问我一个问题,说:“曹老师,你怎么想起来要这样来设计啊?”我当时就给他们说,我说:“我问你们,你们大概看了多少遍课文,你们就进行教学设计了?”有的老师说两遍吧,有的老师说三遍吧,大概就是两三遍。我说:“我看了多少遍呢?少说有八九遍,甚至有可能都不止。”我说起初我看的和你们是一样的。正是因为不断的认认真真的去看,认认真真的在里面走了几趟,自己也有困惑,自己反复的阅读中自己解答了自己的困惑,这样子,我对于这个文本,就有我自认为是独到的认识,我说所以我后面呢才有了和你们不一样的、你们觉得耳目一新的设计,我自己反复的研读这个文本,研读以后呢,我就把这个文本,它一共是12节,题目叫《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要讲意思到不是特别的复杂,它就是五十年以后,我自己回忆自己当年在中学里面学习的我的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表示对他的感激之情,就这么一个基本的内容,可是语文的魅力往往不在花中,而在叶上。就是细节的魅力,怎么说的魅力那是最大的魅力,是一个文本和另外一个文本不一样的根本所在。那这个文本我就反复读下来,读下来我就发现这个文本它实际上写得是根据自己求学经历对徐锦澄老师的认识。以第七节为一个过渡,第一到七节写得是“我”作为一个顽劣的学生眼中的一个形象非常不好的一个非常可恶的老师的形象,这一部分呢!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呢,是第七节到第十二节,第七节到第十二节,我转变了以后,徐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尤其是写作上给我的指点和启发,让人终身难忘。这个文章呢,起初我看,很多老师都说这篇文章浅,其实是自己没有读出味道来,这篇文章还真不浅。看似浅,浅中有深意。我就反复的读,读它三四遍,好像感觉就是浅浅的,好像都懂了,读了四五遍以后,开始慢慢的东西出来了,就感觉到有困惑。你比如说,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我看了一个句子,他说,说那个徐锦澄“常常川的”、 “两个鼻孔川的两筒清鼻涕”,当时我一看我就觉得这个句子根本就不通,那我就在旁边提笔给它该过来了,“常川的两筒清水鼻涕”我就改成“常常流着两筒清水鼻涕”,以为教材印错了,但是后来,我慢慢等我对文章有了深入的认识以后,再回来看,我发现 “川的”大有深意。精美的地方
魏:精美的地方。
曹:精美的地方!是人家匠心所在的地方。 “川的”实际上是说,像人的嘴唇,因为徐老师经常不修边幅,有点邋遢,他这个鼻子就有点挂在那儿,那么这样川呢就是常常鼻涕挂在那儿,非常形象,像一个字形一样,而把它写出来呢。这是一个好学生做在课堂里,会一天到晚注意老师头发怎么样 ,眼睛怎么样,然后呢鼻涕怎么样,会注意这个吗?不可能!从文章里面也可以看出,他前面大写特写老师的这种怪,老师的邋遢,可是到了后半部分,文笔完全变了,我当时就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徐老师仍然在流鼻涕, “吸溜一下”,怎么到后面我就看不见了呢?我给自己提的一个问题,我就回过头来发现,这写得是一个顽劣的孩子,那调皮的孩子,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孩子,他眼中的徐老师,是吧?这样字一看,作者的那个匠心就出来了。那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顽劣的孩子心目中,眼中,徐老师是那种怪怪的模样,那么这个发展到最后是徐老师忍无可忍,把他们大骂,把他们骂了一顿,“你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就这个骂,学生也未必完全能够理解。当时也就在看,看得过程我就在想,徐老师为什么要骂我,文章中的 “我”也就在那一段里少,当时喝了点酒,不认真听课,他很恼火,这肯定都是原因,后来一看,答案就在书上,就在上面。在这样糟糕的条件下,徐老师看到大家不认真的去学语文,也算是一种正当防卫吧?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在这种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正当防卫。”那这就可以看出,徐老师是因为热爱自己的国文教育,当孩子们淘气,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时候,徐老师最后终于忍无可忍,把他们训斥了一顿,他实际上应该是这个样的,那么这是我们文章的第一部分。当我把第一部分看完了,我就开始看第二部分,我觉得第二部分写得非常好。第二部分好在哪里,特别有见识。一般老师教作文能够教出一点东西,可是像徐锦澄老师教的这么有个性,教的是让梁实秋先生几十年以后仍然感激不尽,而且梁先生本身也是一个大家,在写作上成就很高,他那么感佩自己的老师,他写出来的老师教学那种独特的方法,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非常符合徐老师那种独特的教学,你看从开始的老师的凶,可恶,到后来老师的和蔼,老师的可敬,从原先“我”的那样的一种顽劣调皮,以及不上进,到后来的上进,我的好学,一第七段为纽带,再往下面语言方面呢,第一部分呢,多是带了一点戏谑、风趣的那样的一种语言,就是让人想笑,觉得很滑稽,很好玩。可是到后面呢,慢慢就收住笑容,一种敬畏之心,一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他这篇文章是这样。当我读了七八遍时,我终于对文本有了一个这样的认识。我于是就打开教材看,不看不知道,一看以后,哟,有点失望。就是我的读这个文本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教参,所以讲到这里,我倒是可以提醒,就是大家不要迷信教参,教参,教参,就是教学参考,它充其量就是一个拐棍,参考。一个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提高了以后,说句老实话,不要一天到晚拄着个拐杖在哪里蹒跚而行。那么,这样子我于是就根据我学生的情况,我来。一个老师反反复复的读文章,他在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这个过程我把他称之为自己当自己的先生,把自己给教懂了。
魏:自己当自己的先生。
曹:把自己给教懂了。
魏:把自己给教懂了。
曹:一个老师要进行教学,先要当自己的老师,才能当所有学生的老师。以教己者教人。把自己教懂了,才谈的上想方设法让别人搞懂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问一问我们很多老师。一篇文章,你能不能自己觉得,拍拍胸脯,我弄懂拉。我自己可以把自己教懂。我运用了哪些方法,然后文章里有哪几个有困惑的地方,我自己运用策略都搞懂了。恐怕很多老师都没有完全在这方面做好。那么,我就根据我的当初的想法,我推己及人,我尚且会把文章第一部分会看得很肤浅,存在着误读,以为这个部分仅仅是很好玩的,就是些一帮调皮的孩子的所作所为,而没有想到它起初是顽劣的我,最后到上进的我,写出两者之间的不同,通过这种巨大的反差,隐含着对老师的这种感激,发自内心的这种感激之情。于是我就断定我的学生在这个地方是存在着误读的。因为我就误读了。我是通过经过反复的解读,才纠正了自己认识上的这种偏颇。那么于是我就先,第一个问题,当然前面要有一些预习题,让我的学生预习,知道这篇文章学生不会很好的预习,因为什么呢?多数同学看过了以后会觉得,这里面也没有多少像样的生字,语句看上去也很顺畅,也蛮好玩的哈哈一笑,然后就过去了。自己预习完了,没有问题。我就第二个,让学生理一理思路,用三到四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个徐老师有什么特别。然后下面就是一些词、词语和句子。包括我刚才讲的“鼻孔里常川着两筒清水鼻涕”我把这个“川的”就让学生开始注意,包括的我刚才举到得“在这样糟糕的情境下”徐老师还不断的给我们授课。同学们这么调皮,他的发火,也许“正当防卫”,觉得这些词语都是值得我们推敲,在上下文里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意思的关键词句。那么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基本对学情的判读。你先说一说,用三到四个词你说徐老师有什么特点?我知道这个问题不难,起步价我们低一点,让每个同学都好上手,然后呢就开始讲,基本上都能讲到。可是在讲的过程中,学生的误读就暴露了。开始非常充分的暴露。又是和蔼可亲,完全看不到自己的辩误,文章中的“我”我的变化。看不出这一点来。接着后面我就是让你暴露一下,我也不过多的去纠正。第二个问题紧接这它,是什么问题呢?我就设计了一个,我说“在散文中我是一个独特的视角,那么我原来是怎样的一个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第一个问题好问,第二个问题呢,很多老师都容易忽略。我觉得第二个问题很重要。可现在的孩子聪明之中我不是简单的,现在的孩子都聪明,还是有些不聪明。就是往往容易忽略细节,直接跳到 宏观结论上去。他马上就能给你讲什么什么,好像也还对,其实他不是从细节中一步一步生发出来的,那么学生就在讲,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环节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那就让学生看为什么我那时候只能看到徐老师这么一个奇怪的神态,奇怪的相貌,肖像。看到他那个鼻涕呀,看到他吸溜一声呀,有板有眼有节奏啊。这样的一种非常滑稽好笑的事情。为什么到以后就没有了?就开始慢慢发现自己的阅读有问题了,误差了,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看样感觉到这个地方有问题,。值得自己去认真的思考。这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环节了。第二个问题呢就是过了以后接下去再来一个问题,就是宏观的总收一下,后来我对徐老师怀有怎样的感情。那么这个问题不难找,文章里面有现成的。我呢是从总到分再到一个总,这个总是一个不高级的总,是一个学生理解还不是很充分,很透彻的总,就是大概的先从文章的总体上走一回。走了一圈,先来后,大概先走一下。看后来我对徐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在文章的第七节和第十二节都有相关的描述。他用了两个“最”——受益最多、对他印象最深。然后表达对徐先生的感激。文章最后又讲五十多年过去了以后,我仍然念念不忘,内心怀着一种深厚的感情。那么这样子这几个句子找到,可是这个时候呢,不要以为学生找到这个句子了,学生还缺少对这个文本由细节到结论,从过程到结论,细节到人物形象的真正的灵魂上的触摸,他没有。下面我在设计,我们继续往深里面走。我就问学生,我说:大家都很喜欢徐老师骂“我”的那一段,我们齐读。学生齐读,读过以后,几个地方梳理一下,然后问个问题。“为什么徐老师要骂我。”那么学生开始就讲喝醉了酒,徐老师脾气暴躁,这都是不要看文章,几乎就想当然,实际上学生是有误读的。那么这个时候让学生回到上一段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徐老师骂 “我”不完全是他脾气暴躁,甚至我们可以说他的脾气暴躁是为了这些孩子们不上进而生气的,到了这个时候,学生恍然大悟以后,徐老师这个形象立马有一种升华感。灵魂上升华了,原来徐老师是这样一样的一种良苦用心,那么这样子这个环节就结束了。结束下去以后呢,就到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文章的第二部分,后半部分,我在教学中呢,原先的设计和我后来的设计是有区别的。我原先的设计是这样的,后半部分呢,第一部分呢语言很风趣,第二部分呢语言很典雅,请大家看,第二部分写了哪几件事。啊,学生讲了第一件事写了徐老师编教材、上课,第二件事是徐老师在哪里咬牙切齿的读文章,第三件事是徐老师给我修改作文。三件事,然后问,他各是用什么手法来写之?第一个部分,他更多的是用这个细节、动作、语言,第二个部分是用成语,用一种文语,文言文和白话文交融在一起的那种文白交融的语言来表达。第三个呢则是通过一个比较,还有点面结合来表达的。那么这样子教也是可以的,也是把一篇课文里面比较精粹的东西抓住了。后来我自己那个班,因为我自己那个班比较好,教之前我就在琢磨,我就在想,这个地方能不能,因为我觉得这样子教,文章到后半部分,有带领学生往上跳一跳的那种感觉,而这个时候是需要在思维上跳一跳的,在思维、在情感、在言语训练上都能够跳一下,所以后来就抛掉了前两件事,就是读课文,编教材,因为这个也不难,学生我们课堂上讨论的东西就是学生想的东西,我们最后讨论的结果,跟学生心里想的差距不大。这个地方不是他的最近发展点,所以我最后就抓三个作文的要诀,三句话,就问徐先生教作文真是一绝,他这上面记了他老师的几句作文教学的要诀,你们把它概括一下。第一个忌用虚词,虚词少用一点,文章写得简洁;第二个就是起笔要矫健,不要拖泥带水,句子很干净;第三个就是善用譬喻。然后大家看,梁先生实际上就是徐老师的好学生,他这篇文章在徐老师的谆谆启发下,在他的这样的一个作文指导下,写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热爱写作,而且最后终于成为写作大家。这中间他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个老师。所以这篇文章就是这个三句话的实践。按小组大家先把自己最有把握的哪一条自己找一个例子,比如说就是起笔矫健,我认为这个地方虚词就没有多用虚词。那么我认为这个地方就是用了一个譬喻,然后这样子就归去来兮,把问题呢一下子由师转生,转到了学生那里,变成了他的一种主动探究,这样子认知上就跨了一大步了,学生在原来的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的学习到自己去主动探究,这堂课的教学的含金量就高了。所以后来就这样一步一步把它设计下来,从我在我自己的班级,我在其他班级教学的情况来看,这个教学设计很多老师还是很认可的,老师们觉得特别佩服的一点吧,就是,没有想到。我一直给他们讲一件事,关键是我把这个文章研读的比你透。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关键。有了这一点,就能够更好的能设计好。
魏:刚才应该说你这个这堂课我是听过的。应该说是非常精彩。当时在长三角的时候,曹老师讲这个课的时候,许多老师,哎呀,发出了一个赞叹。那么这样一篇课文,你把它教到这样一种境界。实际上他考虑了教材的东西,学生的炼制的东西。特别是你后面,最后边这个环节,跳一跳,实际上把学生的思维都激活了。哎,你这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我看和普通的老师教记叙文好像不太一样。好多老师教记叙文,他肯定要强调记叙的六要素,但是你这整个教学,没有重点去强调这些东西,那么一般的老师他的那种教学,如果说要提升的话,如果说要改进的话,他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曹:我觉得教六要素没有错,可是如果我们的记叙文教学上都是六个要素不停的讲。我觉得实际上学生兴趣不大,另外呢这个知识点它也不需要这么多课时反反复复的去强调。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的是六要素在这个文章中的独特性。比如说时间、地点、这个事件的开端发展,人物这些基本的东西。你说这篇文章,它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间,就是五十年前,这个时间要素在这篇文章中,它不作为重要的课程意义,他更多的这个事件的发展,几件小事连缀而成的,它又不是一件事情从头到尾的。所以你可能更多的是选择最有价值的这样的一个事件。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要素要提出来的可能是人物,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徐老师他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他原先是怎样的?后来是怎样的,一个顽劣的孩子的眼中的老师是怎样的?后来改变了,徐老师最后让我最后能够和他一起,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以后改变了以后,在他眼中徐老师的形象。这可能要把这个抓住。抓住变化,那么学生再来看徐老师的形象,就是发自内心的有一种灵魂上的融入,一种感受,我觉得六要素没必要在每一课都平均用力,可以抓住这一篇,这个文本独特的一个要素,两个要素。把它特色,活生生的这一个的特点把它抓住,把它推出去。
魏:实际上记叙文教学它不应该太急切,太呆板,如果说每一堂课都要讲六要素的话,那这样学生就烦了,实际上你刚才的教学是在规律中间我求变,在变中间呢我又寻求我的规律。实际上这样教学呢,可能更加符合了记叙文它教学的要求。,
曹:这个地方要想把记叙文在原来大家通行的做法之外能够做到有所变化,我提一句话,我自己呢这些年也是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样做。就是以读法来确认教法。
魏:以读法确认教法。
曹:对,以读法确认教法。
魏:能不能说的更具体点?
曹:我可以做一个阐发。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能够做我们学生的老师,最根本的是我具备阅读能力,我先读这个文本我读懂了,我就把我自己读懂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把遇到的困难运用什么策略,我把它怎么解决的,根据我学生的实际的需要,富有想象力的把它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的方案。其实我在这之前并没有大量的让学生一天到晚递什么小纸条,你哪个地方不懂。我都能猜出来你哪些地方不懂。为什么?因为我在读这些地方,我自己就发生了困惑,那么我又是怎么面对这些困惑来解决的呢?把这些东西融入到我的教学设计中去了,融入到这个教学设计中去,学生就感觉到老师问得问题都问到他心里去了。问得这些问题都是自己没有想到。而一想又觉得原来的想法是那么的肤浅。需要进一步去思考。所以我觉得很多外面有各种各样的教学的模式啊,什么东西,都各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我觉得,就我们一般的教学,尤其是记叙文的教学设计来说,一个老师从读文章开始到最后能够手上拿着一个教案,到课堂上去实施,这么一个过程中,老师的读法非常重要,你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你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让自己当自己的老师,教会自己的?你把这个加以筛选,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那么这样子的教法就是学生最好的学法。你比如说,我当初就有一个最初的想法,哎呀,这个文章后半部分是怎么写的呀?我当时就是自己问自己。噢,写了三件事,这件事是用的这个手法,一个是用的这个手法,一个是用的这个手法,后来我说,你自己觉得,这篇文章读下来,你自己扪心自问,你觉得最有收获的是什么?我就忽然觉得讲作文的那三句话太有见识了,太好了。那既然你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应该让你的学生也同样去体会到它的好呢?那么怎么让他去体会呢?哎,这里既然讲了三种方法,我就把这三种方法提出来,这篇文章里面有没有啊?我就带这这样的想法,自己去看,呀,我在文章里面就发现了好几个,而且我相信我的孩子,一旦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他们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果然,一旦这个问题出来以后,大家起初是楞了一下,然后所有的学生就是急不可待的在文章里翻,小组一讨论,最后提出了许许多多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同样的非常好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层的东西非常的多,让人很开心。
魏:曹老师刚才提出的观点非常好,以读法确定教法,是吧!实际上你读的过程是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然后你把你对话的这种心得传达给学生。学生所收获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曹:这个心得又恰好是你在整个模式化教学,通行的做法之外有所变化的那个有个性的部分,而这个东西一旦有了,课堂上有了,你的教学的魅力,教学有效性都会提高。
魏:对这实际上教师的个性,教师的品格都出来了。
曹:都出来了。
魏:非常感谢曹老师!各位观众,曹老师刚才就记叙文的教学的问题做了精彩的讲解。应该说这个讲解能够给广大的老师以很多的启发。特别曹老师的经典的教学案例,在长三角地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呢是由衷的赞叹!当然记叙文教学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还有待广大的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间呢继续的去研讨。今天的研讨就到这儿。谢谢各位收看。下一期呢我们研讨的专题是说明文教学设计与展开,欢迎各位收看。各位观众,再见!
曹:各位观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