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散文教学设计与展开
发布时间:2012/12/12 14:44:43 作者:天印高级中学 浏览量:1649次
魏: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专题是散文教学的设计与展开,大家知道散文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多,但是教学的随意性却非常的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郑老师,郑桂华老师,欢迎你,郑老师。
郑:你好,魏老师,大家好,
魏:高中的散文教学,可以说,效果一直不是令大家满意的,郑老师,你在这方面可以说有过自己的一些尝试,你认为,我们散文教学,该怎么去教,
郑:这个,其实谈到这个真是个很大的话题,因为散文呢,在古代,他就分非阅读性散文,就是散文他,到底是点什么?其实,这个应该说,非常明确的定义是非常少的,我自己也曾经做过一点梳理。也原来写过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做了很多梳理,那我们想,我们现在不要对一些概念做很多纠缠,也就是我们直接面对教材里那些散文,我们大概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归类,就是我谈散文教什么的时候,我们首先知道散文是哪些类别,然后不同的类别,他的阅读策略,他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又需要些什么,虽然我们大家很喜欢教散文形散,神不散,
魏:对,全国老师一上散文,他都教一句话,
郑:是,然后形散就是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会讲很多,神不散就是他的中心主旨,这当然也没有错,你说哪篇文章,除了散文,论述文它神就不具了吗,对不对?其实,都是要神具的,这句话,当然也没有错误,我们不要去纠缠它,就我刚刚讲,我们是不是在面对高中教材里,我们看到的散文,这个散文指的是现当代的主题,古代的就不在我们谈的话题之中了,
魏: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现代的散文,
郑:对,那我想,我大概是把它区分成四类,
魏:哪四类?
郑:第一类呢,我觉得是以时空展开的,叙事类的,它重在一个时空的展开,第二类呢,他重在一个情绪的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三类,我是把它当做一个建设的思考的过程散文,那么第四类,我称作复调散文,这就是音乐中的复调。当然我们老师可能就是喜欢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这个也可以这样讲,当然,我刚刚讲,我为什么要把它分成这样四类呢?就是我觉得散文是介于小说和诗歌这中间的一个文体,它既有小说的叙事的,这样一个特征。又有诗歌的一个特性这样一个特征,他是一个中间体,我有时,感觉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魏:对的
郑:对吧,你也认同的,是吧,所以散文,他有的,典型的,就是一个散文诗,就是他跟诗歌歌不是那么区分的,而小说,他有时是像写散记这样的,有的是那种自传体的小说,有时候把它当散文来读,就是我想说,我们习惯这样分,当然也没有关系,就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这样的习惯性的分法,我之所以强调,刚刚讲过的见闻这样展开的过程,情绪发展变化的过程,情感,第三个就是认识,见识,推进的过程,我主要强调散文,它一般都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就是这一个特征,然后复调散文就是几种都有,我觉得比较典型的就是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
魏:哦,纪念刘和珍君
郑:唉,但当然回到第一个来讲写人叙述散文不是没有情感的,所有的散文,他背后的一个共性就是他背后的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所有的散文他根本的一点,就是写作者他背后一个强烈的个人体验,所以这是散文他背后的一个本质的特点。也有研究者讲散文他是个性的独特话的对象,第二个独特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第三个就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恐怕三点交织起来就是散文的一个特点。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来稍许做点展开,
魏:好
郑:荷塘月色,很多人不是说吗,我们到清华园去看荷塘,其实已非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也不是他笔下那天走过的荷塘,那这个意味着什么呢?那荷塘的确天天在那,朱自清也曾经日日走过那个荷塘边,但是不是他笔下描绘的那个荷塘,那就是说那样一个荷塘一定是他有那样一个心情,我们前面谈到他有那样一个心情准备,他到那去,要寻一方宁静的时候,他才看到月下的荷塘是那样的,所以这个荷塘它既是曾经客观存在过,但是他笔下的荷塘,更是作家他投射了作家个人独特体验的一个对象。
魏:你说的不错。那个荷塘我也去过,在一个明亮的夜晚,我就坐在朱自清雕像的旁边,我就看,我就说这个荷塘真的就是朱自清笔下的那个荷塘吗?但是后来想想,的确想你所说的,他有个独特的心境,独特的情感,然后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他才能写出那样一个荷塘。
郑:对,对,是。所以说,我们散文呢。这个就是谈的教学啊,我们就可以展开一点,有的老师比如说,上荷塘月色,放一点荷塘的照片,其实那个荷塘的照片,
魏:不是那个荷塘。
郑:是。比如说,《故都的秋》放一张北京的照片,不是说,这个不可以,你如果说,北方的孩子没见过荷叶,不对,北方也有,就是说,他确实没见过这个东西,你可能会用这样的相关的图片可能会帮助他一点。
魏:是一个直观的认识
郑:对。但这个不是根本,根本就是要引领学生去关注,朱自清他关注的荷塘是这样的一个荷塘,而不是其他的荷塘,那么这样的荷塘是什么样的荷塘呢?所以关于这个荷塘是什么荷塘,有很多解读,比如说,像钱立寻当时讲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了,失忆了,对吧,孙绍郑先生结合朱自清的日记,讲到他当时跟父亲的失和,以及朱自清当时对女人的看法的相关的一些文章,朱自清自己的文章,进行互文性的阅读,来讲这个荷塘实际上是一种伦理上的不自由,还有种种现实的束缚,他要不要回家去看父亲,回去吧,不情愿,不回去吧,又有点
魏:说不过去
郑:对,妻子也家务啦,孩子,对这个年龄呀,等等,生活的重压不在像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时候那么可爱了,有很多因素,所以导致朱自清,这个荷塘,好像释放了自己,获得了一种自由性,好像是伦理的不自由带来片刻的自由,那么当然也有人说朱自清作为这个成年男子,他的家庭种种有一种被压抑的,甚至讲他是一种性苦闷,所以他的喻体,余光中不是批评吗,说他的喻体太阴柔,说那么十几个比喻都是,你看婷婷的舞女的裙,还有刚出浴的美人,牛乳中洗过一样,多少有点,所以这里面他用这样一个喻体,荷叶,荷花,之间的描写,他比较多的可能是,不是那种很嘹亮,很高亢的,因为他无论是刚刚讲的哪种解读,都是一个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这样一个自由知识分子追求刹那主义,他片刻心灵自由,所以他这个文字不可能壮美,他一定是很优美的,他一定不会节奏很明快,他一定是比较舒缓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要带着学生看到朱自清他笔下的荷塘,和别人的荷塘是不一样的,朱自清这一天的荷塘,当然我阅读有限,可能以前他写清华园的荷塘的,所以这是刚刚讲到的独特的研修对象,独特的情感,就这一天,一个追求刹那注意的自由知识分子,希望摆开种种琐碎的这个现实的挤压,他想独自清净那么一会,自在那么一会,这就是它独特的情感,所以他选择了一种言说方式,他一定不是背影的平淡有味的,他也不会是春里面的生动活泼的,他一定是比较舒缓优美的,所以以前我经常讲,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很不喜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一些句子,我觉得好绕,那个背书背错一个字就要重背,弯弯的新书的杨柳的倩影,那个微风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好累呀,但实际上我们想想看,不以这样一个言说方式,舒缓优美,他是很难把知识分子,成人知识分子,男人,获得片刻的心灵的自由,宁静这种自在,很难传递出来,而春我们刚刚讲,春天,我们现在是春天,呆在徐州,我们看校园的花开得很漂亮,他就是一种充满了生机的,这个言说对象,他要表达的情感,他是一种欢快的,是一种对生机,对生理,对希望赞美的例子,赞美,所以他的语言,你看节奏非常明快,所以这个春是初中的课文,我们不去展开,所以我举朱自清这样几篇文章,是要体会到他那个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这样一个景象,不管是景象还是人,就像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苏教版有选?
魏:有
郑:金岳霖先生在汪曾祺的笔下和在别人的笔下是不一样的,这就一定要看到汪曾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自己是很有情趣的,而且不是很昂扬斗志的那种,他写的是淡淡的,他的小说是诗性的,所以这样的一个人看到的金岳霖就是人性中趣味的一面,他做学问之趣,这种趣味,这种教学的趣味,我可惜没上过这个课,课文不是那么的精通,就是听过这个课,所以我就是感受很强烈,所以这是散文的刚刚讲的三个很关键的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不要把它等同于一个我们日日看到的,常常走过的东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刚刚讲的,他的一个情感,还有一个就是言说方式,那么我前面谈到,那么就是类的问题,这个中间什么关系呢,我觉得恐怕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荷塘月色我觉得是一个很典型的抒情散文,抒情为主,他其实是一个因情而见景的一个散文,那如果读荷塘月色,你不知道他情绪的变化的一个过程,或者说你没有把这个作为一个重点推敲的对象,没有引领同学去重点学习这个,很多东西,很多奥秘,我们都是看不到的,比如我在社戏的那个课里提到过,那个,今晚虽很好,月光还是淡淡的,为什么这句话用但是转折关系,而且用倒装,有些老师也觉的奇怪,他小路走走走,走到荷塘不就可以了吗?干嘛要有一段议论,你还记得吧,魏老师/
魏:对,记得。
郑;独处和群居的生活的区别的议论,为什么要这一段议论呢?那看景看呗。夜游荷塘游呗,干嘛来这一段议论呢?我们就不能解释,甚至说我们以前教材里,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有删掉一些东西,比如说删掉一段的是采莲复理的句子,
魏:采莲复理的
郑:你还记得吧,于是就想起南唐的光景,腰同怨女,荡舟兴许,易手许毁,舰船余辉,青年男女一起欢笑的嬉笑的场景,就是非常愉快的,那种青春的活力是得到彰显的,就是男女之间那种愉悦的场景,就是这个为什么要删掉,可不可以,那教材删掉,估计是考虑当年青少年纯洁心里的培养,但是就有研究者批评,他说这一段删掉了,朱自清就回不了家了,因为他的情绪转换缺少了一个段落,所以我刚刚讲,如果我们把,朱自清这个情绪转换的过程,作为这一类文本的推敲的重点,我们就可以解开很多奥秘,因为朱自清从颇不宁静的家中,他走出去很主动的,很自觉的下去寻宁静,寻自在,想把现实的种种的繁琐的东西,烦恼给抛掉,暂时隔离一下,对不对,所以他就有走小路的时候有意的转换,但是转换,我们知道文章是有文气的,他可能到这个地方的转换时硬生生的转换,
魏:是
郑:所以,他就来一段议论,其实恐怕也是他心里想的,我要独自去,抛开那种白天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情,所以讲完这段话,他就讲了,我且受用着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他的情绪转化好啦,所以这个时候他能看到月下的荷塘是那么的美,荷塘上的月色是那么的美,但是到后面,刚刚讲到的,他从荷塘离开,因为这个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伦理的不自由,还是什么,这种刹那只能是刹那的,现实永远在那,那么他肯定是,一定是会必然回到现实的,这个文章结尾也讲到的,回到现实中,他怎么从情绪上的一个高点回到现实上的一个低点,他要情绪的转换,而这个时候他不能在写那片小路了,在写一篇小路怎么写呢?那文章也忌这样的一个做法,那恐怕他就想到六朝的时候,南方的景象,有的人说是思乡,我觉得思乡他不能是一点都没有,但恐怕还不是思乡,是从那样一个独自幻想的美好的景象中,然后慢慢联想以前人的很好的景象,然后回到现实,回到现实,所以他有个破折后,这样想着,我猛一抬头,不觉一惊,已经到了家门口,这个破折号的一种转换,现实的转换不自觉的回到现实之中,所以我觉的这个荷塘月色,我觉得如果把它当一个抒情散文,情绪变换的,作为一个重点来推敲,他文章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展开,为什么要议论,为什么要浓墨重彩,最高点,当然要浓墨重彩,也就是他看荷塘,他看月色,他一定是最高点,一定是浓墨重彩,所以我们要把散文确实要注意到,不同类的,他要意所在,当然其次,我们教散文,像荷塘月色,教语言呀,也可以,叙事的见闻的,比较典型的,时空展开的散文诗游记类的散文,我觉的如果我们关注一个时空展开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解决,比如说游记,魏老师,你读游记,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的地方,作者很快带过,有的地方,他一定要细细的去描摹,比如说,我们以前教的雨中登泰山,
魏:对,李健吾的
郑:对啊,就是他把那个挑山工,花了笔墨的,对不对,所以游记,我们从时空展开的过程看,哪里是展开的,慢的就是详细展开的,哪里他是快的过的,而在这个整个时空的活动轨迹上,我们关注这样的一些点,他关注的景象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作家的情怀,也就是我们就会又回到我们刚才讲的,他言说的对象,背后的情怀,情感,如果,我们不从活动的轨迹的梳理,那些点,他是要停留,甚至他要,停留很长时间,作那个非常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等等这样一个变化的观察,我们说定点观察的东西很多很多,那我们恐怕要关注这个过程中,然后这个过程中,他聚焦哪些点,这一点可以看出作家的个人情怀是什么,我不知到这个有没有道理?
魏:对,时空,时空转换的这类散文里面,我们去关注一些点,注意过程之间的东西,确实是需要的,
郑:对,再比如刚刚讲的哲理散文,有人喜欢用,我说是一个见识的推进的过程,
魏:见识的推进过程
郑:就是思考,思考见识见解的一个推进过程,不是说只是得到最后的一个结论,而是梳理他思考的理解的一个推进的过程,我们读这类文章就比较容易了,那我举一个道士塔,道士塔很多教材有选的,我们这个文章很熟悉,一上来,余秋雨是站在王元璐的墓前,骂他是千古罪人,还记得吧,记得记得,是第一个,第二部分呢,有分章的,第二部分是讲王元璐去接管道士,管那个灯煌莫高窟,然后他去刷那个墙,他要粉刷,然后余秋雨有一个感慨,就是说,他就像一个辛勤的老农,整理自己的庭院,我们就发现,一上来我们就把王元璐,王道士定位为,千古罪人,到第二部分,他怎么去整理他去刷墙呀,一个类比是像一个辛勤的老农整理自己的庭院,他是个道士,他没有什么知识,他对这个是不懂的,怕他去吗?他要找住的地方吗?他要生活吗?而到了第三块,是写王元璐,这个王道士,拿里面的一些小东西,去换一些鸡蛋,换一些什么生活用品,那么我们就会觉得一个人,他生活在这个地方,他在看管这个重要地方的人,他生活用品都不能够得到好的背景,他拿里面一个东西,他也不觉的这个东西,他对这个东西没有认识,没有足够的认识,他拿点东西换点生活用品,觉得也正常,很正常,而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外国探险家,所以我说当我们在整理作者思考的时候,当然首先他,我们看到他时关注王道士的,而接下来对这个外国探险家进行关注,而到了后面,清朝政府的官员又出来了,把那些东西押送上去,有的是去送礼的,到最后余秋雨居然还写了就是敦煌的研讨会的研究者是默默的走过,王道士的墓前,所以我们如果发现他的思考的过程,对王道士有三个阶段,刚开始时很痛恨的,恨之入骨的,咬牙切齿的,然后接下来,他好像觉得好像也不能那么简单的给他贴个标签,敦煌浩劫就是他的罪过,在他后面,他是这样的,哦,恐怕不说同情,至少有些理解,而这时候作者发生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关注王道士一个人,关注外国探险家,关注清朝政府的官员,而当我们把这样的思考过程理清楚,敦煌浩劫在余秋雨看来,到底是谁之过,是不是就整理清楚了,当然最后,我觉的,余秋雨可能是对我们敦煌学的不如在海外,当时有个说法敦煌学在海外,恐怕这个余秋雨对这个敦煌学没有达到这个国际上的水平,他可能也有一些感叹。我们不说谴责吧,这也是一种感叹。
魏:嗯
郑:所以我觉的我们把作者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从关注对象梳起,梳理,一点点梳理清楚,那么这个哲理散文是不是读起来也就轻松了呢,所以我们读这个,教这个散文的阅读,我们固然要关注句式,手法,语言特点之类的啊,这个高考也要考,学生也是阅读中必要的素养,但是我觉得讲散文阅读教学,可能确实一类散文,他还有一些基本的通道,也就是阅读策略,
是需要学生关注的,我不知道,我这样讲
魏:他有他的思维方法,对吧
郑:对,思维的习惯
魏:他的思维习惯,在者他也有他自己的表达的特殊的方式,刚才咱们讨论了几类散文了,
郑:对,还有一个复调散文,其实荷塘月色有没有是空的转换的,也有的,从家到小路到荷塘再回到家,那时间不那么鲜明,但肯定也有那么一段时间的,但是我刚刚讲游记他是展现在时空显性的比较凸显在一个很显著的层面上的,那么刚刚讲的宁外抒情的散文是一个情绪变化的过程,哲理散文他是一个认知的,思考的推进的过程,而我刚刚举像纪念刘和珍君,它既有事件的这个
魏:能不能把谈的更具体一点
郑:哦,谈的更具体一点,实际上,如果愿意,我可以把这个设计放在我们研修的网上,
魏:哦,可以
郑:这个,我做了一个单元的散文设计,老早也有发表了,2007年的时候。那我们很多人觉得读刘和珍君很纠结,鲁迅写纪念刘和珍君,也很纠结,你看我,实在是有一点你要写的,但是我又觉得好像无话可说,他也是很纠结的表达,那实际上,他既要叙述刘和珍君这样一些人,他牺牲的过程,这个事件,又要讲纪念他的一个过程,一个事情,这就是要有一个事的展开过程,那同时他又有一个情感的,而这个情感又涉及好多方面,就比如说对烈士的缅怀,对佣人,对政府,对刘元家,等等,比如说不满啊,这样一种情感,同时对这个事件他还是希望鲁迅把它写文章,这不是一个情绪的传递啦,他还希望唤起对人家的认识,所以我当时有个设计就是去梳理这个多重过程,然后来看多重过程的交汇啦,他又7张,我记得,这是几年前的设计啦,我自己没有教过,我自己什么时候去教个两三篇,其实你如果把这个,我如果分成不同的对象,他的这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认知过程的梳理,一个表格的梳理,然后就可能理解,鲁迅他要面对那么多的对象,他的情感的一个推进认识的过程,来看出他的一个多重的交织,然后最后他的这个环节他指向情感的表达,那种反复的纠结的表达,恐怕就是他这个情感的多重,认识的一种,其实推进的一种艰难,所以他好像不是那么鲜明的抒一个情,或者说是一个认识的推进,所以我借了一个名字复调式散文,
魏:嗯,复调散文,你刚才谈了,四类散文,要根据四类散文的具体的特征,来去设计我们的教学,这基本上讲清楚了散文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那接下来,散文在课堂教学中,他还有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怎么教?
郑:是
魏:你能不能给老师们在
郑:我觉得文学散文就是抒情性的描写,写人叙事的散文,确实需要整体的感受,我觉得这个还是一个必须的环节,这个整体的感受而且不能着急,不能像我前面提到的快速的阅读,文学散文,第一步,不是以获得信息为取向的,所以要真的静下来去感受,这是第一个,可以说是通用的东西,那么为了让学生有好的感受,那可能有时候,我们老师要提供一些支架,比如说,营造氛围,比如说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金岳霖先生,恐怕汪曾祺是个什么样地人,我们不要长篇累牍的大量的材料,恐怕要有些精当的东西,提供一点帮助,金岳霖先生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地人。这个我觉得可以适当提供的,尤其汪曾祺是个什么样地,作者可能会帮助我们进入一个什么样地世界,作者笔下的文本事件,这是文学散文。那如果是那种议论为主的,或者说议论性很强的散文,像道士塔这样的散文,我倒觉的不见得分要一上来就逐字逐句的慢慢品味,这个还是要根据散文的文类,他的特征来决定进入的方式,那么散文我刚刚讲过,不同的散文,他一定是有个推进的过程,他跟诗歌不一样,诗歌有时候他是某个点的情绪的抒发,那小说相对来说,有个更完整的叙事架构,所以散文他是个片段过程,对这个片段过程的梳理,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不作为教学的重点,恐怕还是需要得到,就是要有一个对内容得的整理的过程,哪怕思考的过程啊,情绪变化的过程啊,或者时空转化的过程啊,或者是多重过程,你都要做一个基本的梳理,那至于是重点,我们不一定,你可以做课前预习,这个是一个我觉得是要怎么教的过程中的一个点,那还有一些文学散文还需要细细的品味,这个不品的话,他很难体会到,比如说想北平,我也听过想北平,我自己也上过想北平,我们苏教版有选,这个课文好像是高一的,必修几,我忘记了,这个想北平,你如果不去品一品,那个长着酸枣树的老城墙,你就很难体会到老舍他对北平的那种情感,那我们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北平,想到老城墙,而且也很正常,你不去看看那个积水潭里的小蝌蚪,那个尾页上的嫩蜻蜓,这种意象或者景物的选择,你不去品一品,你不去看渐着泥酒的韭菜,那种墙根的靠山菊的那个草花,草茉莉,那种,老舍称为草花,你不去想北平书多,谷物多,但是他喜欢的什么呢,花多,菜多,谷子多,而且谈的是这种很日常平民中生活的东西,如果你不去品坐在积水潭旁边,一坐就是大半天,像婴儿睡在摇篮里,熟睡摇篮里,如果你不去品这一句,你就很难想想象到老舍北平给他的一种安全感,一种舒适感,他在北平,他说,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大概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你就不能体会到,一个底层的,我们知道老舍他是比较底层的,一个人,在北平生长,但是后来他是大作家,他当时写的时候是在山东,你恐怕讲,老舍想北平,思念北平,老为北平担忧,这种,恐怕我们学生看文章也能够体验,也能够看的出,一看36年写的,他又不在北平,这两个一加,现在我们的孩子大多数理解很快的,但是只有通过我们这种细微的细节,语文文字,带着学生去好好玩味,才能体会到我们刚才讲的作家独特的个人情怀,没有这种细细的品味想象,我觉得那个画面的想像啊,那种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的分析,鉴赏,你很难,我们不说体会,那是和作者的情感共鸣,那是很高的境界,就是你能把他的情怀能够理解一点,能够分析一点,我觉得都很难,贴个标签很容易,因为我们现在学生贴标钱的能力,这个是什么什么国难当头,那个是什么父爱伟大,他很快贴上去,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带着学生去仔细的去品味,那些细节,那些语言文字,
魏:走进文本
郑:对,走进文本的细微住处
魏:文本里面细微的东西给他慢慢的砸满出来,
郑:是是
魏:是吧
郑:他不像小说,小说其实不见得每篇都要,对那些细节的东西细细的去品味,但是大多数的文学散文,我觉得还是值得细细玩味的,
魏:那除了这些,刚才我们讲的这些,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特殊关注的地方吗?
郑:散文的教学是吧
魏:对,因为你在这方面上了很多课,老师们也很喜欢你的那本书《听郑桂华老师上课》你那里面就是有没有自己比较满意的,非常满意的,我比较喜欢的是哪一堂散文课,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具体的给老师们分享一下呢
郑:实际上这个也有讲到散文教学,我前面也谈过教学设计,我觉得这个散文教学的很关键,就是一堂课,你希望学生达成一个什么东西恐怕是关键,比如你刚刚提到,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比如说想北平也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节课,比如说,我要唤起学生对老舍对于北平的这份情感的理解,那最好还是能够体会到一点,那我一上来,第一个环节,就是,你谈到北平,北京,你想到些什么样地东西,地方,什么样地景物,那我小孩子,我上过三四遍,每次孩子都会讲到故宫,长城,天坛,当然,我不在北京上,在北京上肯定不一样,我都是在北京之外的地方上,他会讲这些水立方,鸟巢,我觉得这些就是前面谈到的你要设计一些情景,这个情景一定不是是看北平的照片,看什么,我是希望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生活的经验,然后接下来,我们来看老舍的,这个想北平,他写道一些什么地方,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嫩蜻蜓,小蝌蚪,渐着泥点的韭菜,那些东西,那个四合院,他不讲四合院结构,他那个四合院离什么买卖街很近,很方便,他写的都是那种居家生活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让学生进入北京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座什么样地城市,那学生很快会说,北京是个都市,是个丽市,是一个名城,对吧,是个大都市,是这样一个地方,那么老舍写下了手下的北平,学生很快发现时家吗,那么这个时候,我觉得学生他就有一个基本的感受了,就是什么叫独特的情怀,独特的视角,就有一点感受,那么接下来我就进一步推进,我们对于北平是个什么样地,学生马上就游客,过客,而老舍这个地方,有学生,有孩子,就生于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我当时有提供了一段,梁实秋写北平,北平的街道两串娄文字,我说梁实秋也是在北平长大的,
魏:对啊
郑:为什么梁实秋的北平街道和老舍的想北平差别那么大 ?他写那个街道,雕阑玉砌,他写的文字很雅致,而且是调侃,那个灰尘满天时候,有诙谐一面,学生发现,同样是北平长大,不一样,然后再来看老舍是一个什么样的北平人,梁实秋,我就跟学生讲了一句,其他的不说,我说,梁实秋是坐着黄包车去上学的,他好歹是接送的,他的家境,他的生活的境遇,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所以我,这个时候就回忆你刚刚讲的教散文,特别是要注意什么,我指的是文学散文,还不是完全哲理议论性的散文,他特别需要对作家情感的理解体味,最好能够有共鸣,所以教师支架的选择,就特别需要花心思,就你提供一些什么支撑,让他能够走进一点,最好是能够走进入,靠近一点,能够进入,这是当然更理想,当然进入更理想,能够走进一点也不错,就不是很格的,但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要简单的老舍这么北京,我们也要,爱家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廉价的迁移,我不知道,魏老师,你同不同意?
魏:同意
郑: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真诚真切的能够感受到一点,我还说没有共鸣到很高,就是老舍对于北平的爱之深,忧之切,不是最后,真想念北平,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就是如果你真的体会到老舍的对北平的那份情感,小孩子某一天,他也会有自己对家乡的情,他会迁移过来的,
魏:这个不需要你明说
郑:对,但是我们老师们很喜欢做的就是,最后要拓展,要拓展到生活中,比如又一次,我听一个讲环保的散文,马上来消失的丹顶鹤一放,我们怎么,环保,如果你说这个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我倒觉得这个地方,不要那么好像,我认为是廉价的一个迁移,
魏:廉价的
郑:对,我觉得这个东西对学生情意的一种发展,不太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魏:他这样做,他实际上很浅薄
郑:是是是
魏:表面上是一种迁移,但这种迁移对学生来说价值不大
郑:是的是的
魏:因为他读完了这篇课文,老舍对故乡的思念,不要说了,他将来长大,他也能够慢慢的体会出来,是吧
郑:是,但是如果要做的话,我倒是觉得,有时候要引导学生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魏:反思
郑:对,比如说同样是想北平,这个迁移到学生身上,我也当时教北平,对北平的视角,情感,平名的视角,教完就算了的,我还是有一个作业就是,课上来得及就课上做,课上来不及,我就课后做,课上来得及,我就会让我的学生,你们写校园,你们写自己的小区,写自己的家,这些文章找一两篇出来,投上去,或者有时借班上课,我就没有自己班上同学的积累了,我就问,我记得又一次在嵩山一中教,叫想北平,上海的,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在嵩山中学生活了一个多学期了,你记得住嵩山一中的什么,学生说大操场,食堂,图书馆,所有都是众所周知的,宏观的,只有一个孩子讲到食堂前面,有一个歪脖子的紫藤树,那这个我觉的你就要去反思了,就是食堂,图书馆,大操场,任何一个走进嵩山二中的人,都看的到,所以后来我就是说,你在嵩山中学生活了一个多学期,嵩山一中不属于你,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你就是路人甲,路人乙,
魏:你就是一个路人
郑:对啊,所以说你要反思你对生活关注的一个视角,如果你总是没有一个个人的体验,这个世界这个周围跟你就没有什么关联,这个我当时引导学生反思的就是通过它陈述一些东西,来比较,来引导他反思,你这样一个生活的地方对于你的意味是什么,我不知道这样讲是否也能够给老师一些启发,我觉得散文,他因为情感的东西特别重要,像王毅写过情感的生命,这个散文最根本的就是情感,所以我觉的首先是体验作家的情感,进而是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当然他的生活有一个更健康更乐观的状态,我觉的我们老师可做的事情真的是很多的,
魏:郑老师,刚才分析的实际上是非常好,所以我们讨论了四类散文,以及四类散文我们在具体教的时候,应该抓什么,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间,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可以说这些东西对老师的教学是有鉴赏价值的,非常感谢你,郑老师。各位老师,散文教学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相信郑老师这种分析,能够给大家许多的启示。感谢大家的收看,下次我们研讨的话题是,小说的教学设计与展开。谢谢各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