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世界史选择题
发布时间:2013/5/15 14:41:49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1591次
南京市2013届高三“500选择题”汇编
必修二 世界历史
1.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上述改变
A.淡化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B.反映了欧洲文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C.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 D.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2.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宗教因素 D.技术因素
29.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②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③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件 ④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3.“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东印度公司与当今跨国公司的不同是
A.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B.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
C.拉大世界经济发展差距 D.利用殖民扩张进行资本积累
4.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分别是:
A.意大利、法国、荷兰 B.葡萄牙、英国、美国
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6 .“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荷兰 D.英国与法国
7.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拓展海上贸易,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造成这种不同政策最根本的原因是:
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 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11.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西班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3.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 D.资金因素
14.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信息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问题
B.由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问题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问题
D.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
15.“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先后贯通;大西洋海底电缆和太平洋海底电缆相继铺成;一些大洲也建成横贯大陆的铁路。”这充分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离不开
A.水路和陆路交通的发展 B.交通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
C.输变电技术和长途运输的进步 D.新科技革命的重大贡献
16.历史学家老阿诺德?汤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产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入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表述与作者关于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相符的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政府制定新规则,限制竞争
C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D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17.以下是英、德两国煤炭消费量的数据(单位:千吨),从此表中可以直接提取的信息包括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
数量 |
指数 |
数量 |
指数 | |
1861 |
77657 |
100 |
13957 |
100 |
1913 |
189074 |
244 |
187000 |
1340 |
①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 ②英国早期工业化水平高于德国
③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④英、德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在1763~1871年的一个多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是指
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近代工业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19.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可以依据的史实是
A.工业革命后世界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B.欧洲的一体化加速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
C.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的孤立状态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输出的加强
20.某中学开展了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
①艾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戚 ②爱丽丝与鲍勃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李克尔梅在远洋轮船包厢里订了上海的旅馆 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得到保障 D.大型工业企业大多位于郊区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东方各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落后 B.新航路的开辟
C.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征服能力 D.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7.《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28.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到:“(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些都因为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乱状态而增多,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没停止过。”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30.有历史学家称它“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这里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开辟新航路 B.启蒙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
31.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一书中说:“19世纪可被称为自由主义时代,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叶,这项伟大运动却大大地衰落了。”导致自由主义“大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主义导致了无政府思想的泛滥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加强了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32.《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 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6.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A.摇滚、爵士乐盛行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社会经济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33.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这说明胡佛政府
A,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 B.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
C.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D.寄希望于企业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35.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这种做法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36.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团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37.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凯恩斯的言论意在证明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 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42.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重大事件,有学者作出评论:“无论被看作建设者还是破坏者,它都必须被看作那个时代绝对的创新。”下列表述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全面修正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彻底放弃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D.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8.美国某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据此判断,这位总统主张
A.彻底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市场调节与无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D.市场调节与有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39.阅读《剑桥美国经济史》中统计的美国计算机公司数据处理业务的收入(单位:百万美元)表。该表最能反映
公司 |
1963年 |
1973年 |
1983年 |
1986年 |
1993年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
1244 |
8695 |
31500 |
49591 |
62716 |
数字设备公司(Difgital) |
10 |
265 |
4019 |
8414 |
13637 |
通用电气公司(GE) |
39 |
174 |
862 |
900 |
684 |
惠普公司 |
|
165 |
2165 |
4500 |
15600 |
NCR公司 |
31 |
726 |
3173 |
4378 |
9860 |
A.信息技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成为美国经济主导
C.美国垄断了世界信息技术 D.美国经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枝独秀
41.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全面国有化趋势 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44.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成功的根源是
A.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C.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稳定 D.调节了资本主义根本矛盾
45.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 结果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 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46.有人概括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基础殷实,决策正确,动力巨大,高新技术”。下列图示中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4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50.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51.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不属于“旧东西”的是
A.实行粮食税 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C.全部工业国有化 D.允许自由贸易
52.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迅速恢复经济的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54.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自由贸易 D.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57.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58.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年份 |
小麦产量(单位:俄亩) |
收购价格 |
农民收入(单位:俄亩) |
1925—1926年 |
69.9普特 |
1.15卢布 |
72卢布 |
1926—1927年 |
37.9普特 |
1.02卢布 |
32卢布 |
1927—1928年 |
29.8普特 |
|
24卢布 |
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 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 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
60.有学者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其中之一是“在所有制关系方面,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该“学者”认为
A.新经济政策不利于实现工业化而被斯大林废除
B.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是被斯大林废除的主要原因
C.斯大林一直反对新经济政策 D.单一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特征
6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资本主义世界的威胁 C.冷战格局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62 .“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6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该材料中“独特实验”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有计划经济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
69.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④长期执行僵硬的计划指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3.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以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7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
A.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76.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78.1960年,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79.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不具约束力,坚持自主自愿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符合以上特点的区域经济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81.“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东南亚国家联盟
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为此,人们采取的“维护”措施不包括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8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它们的相同作用不包括
A.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美国霸主地位
C.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 D.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84.“通过使投资更好的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是生产设施恢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A.《欧洲联盟条约》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罗马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85.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88.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机构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89.奥巴马访华期间,曾在上海演讲时说:“贸易在许多方面影响人民的生活,比如美国电脑中许多部件,还有穿的衣服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我们向中国出口中国工业要使用的机器,这种贸易可以在太平洋两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我们的人民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这最能体现的是
A.中美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影响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 D.需要加强中美问的贸易往来
90.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 同点是
A.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
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D.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91.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的有关人员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的54%,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A.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B.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集团
94.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D.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9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做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材料说明
①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②资本与技术日益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各国差距 ③形成了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④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5.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至今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的主旨一致的是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96.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括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97.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而是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①不断扩大的世界贸易 ②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④全球贫富分化日益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0.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上一篇:必修二中国史选择题
下一篇:【教学资料】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