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化学团队>>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为理解而教

发布时间:2014/9/17 16:26:18 作者:王新文 浏览量:1304次

为理解而教

                          -------写在张寒之老师公开课之后

今天上午张寒之老师在高一(6)班如期开设了“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的公开课,教研组随后进行了组内评课。在梳理、整理、消化老师们的评价和张老师的授课设想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实际上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理解”,故为本次稿件拟定了这么一个标题。

一、“怎么让学生好理解”是大家评课的灵魂

随着研讨的深入,“如何让学生学得自然”成为大家碰撞、焦炉的焦点。如在突出学习物质的量的必要性基础上,是先呈现1mol的标准,还是先学习物质的量,尽管大家没有定论,但大家认可了这两种方法都行,那么每个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好理解的认知方式”组织教学。×

要注意计算的渐进性,不必拔高。大家一起根据课堂学生的表现,共同裁定第一课时应该达到的高度,和可以达到的高度,其实质仍然是学生能理解、可理解、还可理解的问题。一般认为第一课时应突出对概念准确理解、能初步计算水平的培养。微粒数目的计算一般涉及到“分子水平”比较恰当一些。

张老师在备课中想到了:“理解放在课堂,熟练放在课后”的观点,姑且不说观点是否正确。但相比:“化学被作为知识简单传递的现状,把课堂描摹为“一个中心几点注意”的事实”,就不知强了多少倍了。理解是肯定要放在课堂的,熟练包括应用、评价、判断、了解等诸多具体行为措施,所以不可一概而论。如果细致下去,课堂自有自己的色彩和温度。

二、教师的理解方式需要碰撞

没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怎么教才能教得更轻松、更科学,能教到学生需要的点子上,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且教学效果更好,这绝对是一门技巧,抑或是一门学问。新手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经验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差距可能就在这里。所以,我认为教学没有绝对地好或不好,它即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又随着教师专业素养的变化而变化,还随着学校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但教师的理解方式往往是以自己认知方式来解读组织教材,而“更好”的追求需要集体备课才能发挥出来。比如,大家感到物质的量容易教得乱,如何修订呢?把控逻辑顺序(知识的先后顺序),掌控技能层次(不要一杆子插到底),1mol的标准,NA是严谨的精确地,但它是抽象的,很难让学生感知的,所以,1mol基准的伟大需要用6.02×1023来让学生感知,而阿伏伽德罗常数略加提及便可。厘清一条主线,纲举目张,条理便清楚起来。

三、理解的课堂应该起码需要关注的几个点

⑴ 理解的课堂要避免纠缠细节。新课程主张自学、研究性学等方式的结合,比如阿伏伽德罗常数往往会让学生思维中断乃至停顿一下,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在小结中出示。张老师今天在课堂的处理是比较科学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嚼碎了喂给它,难以形成自己的消化系统。为此,理解的课堂一定要在理解什么、怎么理解、理解到何种程度上深思熟虑乃至深谋远虑。

⑵ 理解的课堂一定要有评测。可以是评价也可以是测试,但一定要有。否则教师就没了监控系统,缺少科学的支撑。评测可以是镶嵌式也可以是最后的总评式。也就是理解的课堂一定要有学生思考、交流乃至动手的时空。

⑶ 理解的课堂需要在备课中深研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要从学生理解的维度去组织教学,层次、水平要和新课标及学生实际相吻合。物质的量的教学需要从学生学得心理上去研究和组织。

校本教研是草根化的,没有权威的一言堂和唯我独尊的豪迈,但它亲民,谁说了都不算,又谁说了都算,说还是不说、算还是不算,别人无法做得了自己的主,进步还是固步,检阅还得是课堂,毕竟那需要是真功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