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4/9/30 8:16:25 作者:王维喜 浏览量:1007次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儒家思想的形成
3.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问题导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涵义(略)
2.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重 经济:井田制瓦解,______________制确立;男耕女织的________经济逐步形成。
大 政治:__________制度逐步取代__________制度。
变 阶级:__________阶级日益没落,__________阶级的统治地位逐渐确立,_____逐渐得到重用。
革 教育: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开始接受教育。
3.彼此关系:“诸子百家”之间除了互相诘难、批驳;同时也彼此________________,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地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思想是由_________时期的孔子创立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在处理人际关系(做人)、政治、教育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做人: “仁者,_______”(爱有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是“____” 政治: 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___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____________”
教育: 首创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
2.孟子和荀子生活在_________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各自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1)孟子: ①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
② 进一步提出了“____为贵,社稷次之,___为轻”(即“民贵君轻”)的_________思想;
③ 人性论上主张“ ”,所以可通过_________来_________________人的善性。
(2)荀子:① 主张施政用“ ”、“ ”、以德服人;
②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③ 人性论上主张“ ”, 故强调用_________来________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_______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应社会需要。______________(时间),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__。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1)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生活在_________时期,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源是“_________”;
② 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故提出“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_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③ 认为世间万物在不停的运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和_______,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是______时期人,继承发展了老子思想。他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___。放弃大小、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_____________。
2.法家:“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① 主张君主要____________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术、势结合)
② 把______的权力提高到极致(君主专制),迎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代表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墨子的“兼爱”主张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有何区别?
小结:“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和代表有哪些?
______:孔丘、 _ 、 _ ; ________:李耳;庄子
________: 商鞅、韩非子; 墨家: 。
【练习反馈】
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2.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哭泣。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的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
A 为政以德 B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 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哪项思想主张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4.“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墨子
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该观点所属学派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7.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8.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了一段话,那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该思想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④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上一篇:【练习】必修二第七、八单元练习
下一篇:【导学案】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