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听《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一课有感
发布时间:2015/6/30 8:42:03 作者:向德友 浏览量:1123次
本课伊始,教师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了目标引领意识,但另一方面,由于过早地揭开谜底,或多或少地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这种方式适合于复习课,而对新授课不太适用。紧接着,教师通过“已知四边形
首先,在知识的引入和生成方面,教师通过问题“在初中平面几何中,有哪些方法能够判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依次找到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平分”等四种方法。通过“方法一”的代数表示,帮助学生复习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常用方法之一——斜率。通过对“方法二”的代数表示的探究,引导学生从向量和构造直角三角形两个角度,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详略得当地推导出了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通过对“方法四”的代数表示的探究,引导学生应用类比法,推导出了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进而引出了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其次,在习题的选择和处理方面,通过例1及其变式,让学生体会了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正用、逆用和活用。通过例2、例3和例4,使学生熟悉了如何应用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来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通过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合乎课标要求,教学过程和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顺利流畅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整堂课,虽然没有大的波澜起伏,但也不缺乏“小惊喜”。听完本节课后,本人认为还有两处的处理上有待商榷:其一,在判断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时,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结合的思想方法,其二,在例2、例3和例3的编排上,最好能以一个例题的并列几问形式出现,因为它们都是考查学生对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只是表述形式不同而已,否则,给人的感觉:例题太多,有点累赘。
表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朱粉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