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校对必修有机化学教学的研讨(二)----刘老师公开课
教学即研究
发布时间:2017/6/21 9:10:58 作者:王新文 浏览量:1032次
记刘义林老师公开课研讨
刘义林老师在月考之后,针对本班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不尽人意的现状,为我组教师奉上了一节有机复习的公开课,又恰好和葛老师的公开课几乎重叠,可谓无意中来了一次“同课异构”。
两位老师的出发点都是针对自己学生在学习中出了自己认为不该有的错误,也就是说出现了该学得没学好的情形,只是一个是平行班一个是实验班,学生的基础略有不同。当然两位老师的上课风格肯定是不同的,对教学、教材的看法和做法肯定是别的,课自然也截然不同咯。
刘老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表现在:1.物质复习注重结构和性质(含物理性质),而且代表物质的两个方面一网打尽;2.注重物质间的转化,从而形成了以乙烯为核心的物质转化结构图。从这点上来说,搭出了复习课的架子,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知识,把学生的问题聚焦到他的体系中。比如,你是结构有问题还是物质性质有问题,能帮助学生自己领略自查的方法。葛老师主要是针对问题,乙醇的性质掌握不好,那么就好好说乙醇,直到说懂说通。从课堂来看,学生都表现比较好。还有刘老师在授课中采取的花样比较多,比如连连看啦(物质性质对应连线等),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我通过听课就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对有机化学会不达标呢,而且我在研讨中发现大家都人为学生到达了期望的高度。这是一个问题,较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呢,教师们觉得是学生没有记住,难道学生记住就没有问题了,记住了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思维型的问题能记住吗,还有怎么记是不是也是技能啊。记住绝不是问题的症结,症结就在于教学还不够科学,学生没有通过学悟出悟透有机学习的要领,教师何以能够促使学生达成呢,还有教师对有机的评价会不自觉的站在选修的高度去审视,而学生显然是达不到的,这说明必修教学对选修的支撑作用并没有通过教学发挥出来,这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课程衔接是现实的严峻的问题。再深一点可以说教师们对有机化学大都是通过量变来寻求质变的,也就是没有在教法和学法进行更多更深更有效地研究,只是在不断训练中收获和应用,显然这是低效的。
好了,这就我写《对有机化学衔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缘起,感谢大家感谢教研。
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刘义林
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也学习了乙醇、乙酸等的性质。但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分类和官能团的理解还存在问题。
有机化学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体会到这种思想,以便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加强有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有机化学的零碎知识较多,如果只是无条理地堆积,那么堆积的知识越多,头绪就越乱,也越不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纲领化,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所谓读书要“从厚到薄”,就是强调归纳总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