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3月21日关于教学即研究的思考
王新文的交流

发布时间:2017/5/10 16:38:53 作者:王新文 浏览量:902次

专题讲座 王新文.rar

 

让教学成为研究的主阵地

天印高中化学组   王新文

对于学校教育中的课程,需要经历设计和实施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标准设计者和教科书编写者的课程专家,他们在设计课程时,需要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等方面思考课程的基础性、适应性和时代性等基本问题;而学校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则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与安排,设计并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以落实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意图,这时的教师就应该从“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基本问题。也就是说,教学应该研究的内容,既包括达克沃斯和张华侧重的“教学方法”“怎么教”),严宣申侧重的“教学内容”(“教什么”),还包括教学价值(“为什么教”)等问题。其中,“为什么教”取决于政策要求中蕴含的国家意志和相应学科的课程价值,“教什么”要把握整个的学科结构和具体的文本意义,“怎么教”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

1.关于“为什么教”

1.1理解课程的国家意志

课程”也有两层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我国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基本都是以分科的方式设置的,而且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随着学段的提升分科程度不断增大。为了便于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执行国家意志,课程专家在设计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一系列课程政策,具体包括整体的课程方案、单科的课程标准,以及由此编制的各科教科书、教学指导意见和高考考试说明等文本材料。要研究并准确理解这些政策要求,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意志,以便忠实地实施国家课程,或者是充分利用国家课程政策所预留的创生空间,使课程实施实现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的有机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意志的达成程度。

1.2认识课程价值

化学学科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等在内的学科素养。另外,每一个学科课程的价值又是全部学科知识教育价值的总和,或者说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包括制定方案、选择方案、组织实施和追踪决策等在内的决策过程,像《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内容就难以体现培养学生决策能力的价值。

所以,化学教师要在通过整个课程结构和学科课程的政策要求理解国家意志的基础上,研究自身课程及其具体内容的教育价值,充分认识作为科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课程的可能价值,以保证学生的学科素养达到国家意志中的相应要求。

2.关于“教什么”

2.1把握学科结构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而且对于同一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建构起不尽相同的结构形态。就现行高中化学学科而言,从知识类别的角度看,包括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从课程模块的角度看,包括必修模块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的《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这些类别的知识或模块的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个高中化学的全貌。由于受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课程标准安排的限制,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必须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按《化学1》到《化学2》的顺序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然后才能进人选修模块的教学环节。所以,处于高中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某一概念、原理或事实,其具体位置对教学策略的选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而《化学1》只有“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和“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三个主题,有关“物质结构基础”属于《化学2》的主题,更多的结构知识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所以,对于《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新授课教学,就不能按照周期律前元素和周期律后元素的顺序,分别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构建周期表框架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而只能通过在社会生活情境中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按研究的一般思路等途径认识物质的性质。

2.2厘清文本意义

由于阅读对象、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等的变化,文科类课程文本的意义经常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文学类文本由于意义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并不是所有的文本意义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相应的教学价值,而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必要的选择”。相对而言,理科类课程的文本意义比较稳定和单一,但是有时由于事实与规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等原因,有些教师对教科书文本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像严宣申在与青年教师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的谈话中所提到的,有关镁条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究竟是三价铁离子还是氢离子优先参与反应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通过实验等研究手段,挖掘教科书以及学科结构等因素所决定。教师只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政策要求和学科结构,按序推进教学进程,并注意知识之间的铺垫、关联与衔接,就能实现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状况的教学。

3.关于“怎么教”

3.1研究认知规律

对于“怎么教”的问题,学情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学情基础的教学,就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具体表现。认知具体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面对不同的学科知识,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状况,并且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所以鼓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思维的抑或是操作的探究,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学习。

 

 

 

时间:2017年3月21日

地点:高一化学办公室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