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交流互动】青年教师孙留青汇报课《品质》

发布时间:2011/3/16 11:04:25 作者:无 浏览量:1555次

品质

【教学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2、学习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 

3、唤起学生对“品质”的坚持,对底层坚毅精神的敬仰。

【教学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习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 

2、理解“品质”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阅读对话:反复阅读,品味文中语句,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贤者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用生命护卫公正的良知,如文天祥;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正义准绳,恪守着人性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来感受来自“底层的光芒”——《品质》(请学生板书题目、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请你找出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词:

铺(pū)面       薄(bó)    褶(zhě)皱  趿(tā)拉 

气馁(něi    绥(sui)靖     诧(chà)异  窥(kuī)视 

橱(chú)窗  赊(shē)      怜悯(mǐn  撇(piē)开 

怯(qiè) 鬈(quan)曲     结(jiē)实  结(jiē)巴 

三.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

请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那么作者笔下的格斯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提示:技艺高超、忠于技艺、坚持原则、诚实守信、认真踏实、朴实严肃、正直善良
他不偷工减料、不马虎了事、不损人利己……〕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个人物的呢?(提示,人物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这幅肖像描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二是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揭示上。

 

动作, 语言:

1)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做靴工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从此句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是手艺精湛、品质高尚的人。 

2)“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格斯拉先生对大公司这种只顾赚钱,而以次充好,为追求时髦而做出坑害顾客利益的行为予以抨击,同时,其实在无形中也反衬出了格斯拉兄弟从不损人利已的高尚品质。 

3)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在本句中,作者连用两个“惨痛”,体现出格斯拉先生支撑店铺的劳累与艰难。 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他店铺的生意。这句从侧面反映出资产阶级社会中竞争的残酷。 

神态: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这些对眼神的描写,突出是刚从聚精会神的工作中醒转来,写了格斯拉先生对制靴工作的投入。 

细节:(接待顾客的方式,格斯拉的愤怒)

侧面烘托:

环境(橱窗摆设)描写,

别人(我和年轻人)的评价。(

1)“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2)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3)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这部分,当涉及到精彩的语言、肖像、细节描写的时候,可以请同学读读。——你能不能把这部分给大家朗读出来,读的时候要能够体现出格斯拉   的特点〕   
高尔斯华绥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出了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格斯拉。
三、思考讨论: 

由此理解“品质”的两重含义: 

做鞋的品质——鞋品 

做人的品质——人品:诚信  敬业  执着  朴实    负责 

        鞋品源人品 

        人品定鞋品 

 

 

四、思考讨论: 

(一)、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在他六十多岁离开了人间,我们在同情、惋惜的时候,有没有好好想想他的死因。(文中谁直接说出了格斯拉的死因?)
医生说,他是由于慢性饥饿而死的。
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然而,手艺如此精湛的他,怎么会挨饿至死呢?工作废寝忘食,资金全用在制靴这件事上,积劳成疾,资金周转困难、无法维持生计
这里这么多原因,说到底就是格斯拉对职业的无限忠诚。

提示:外在的原因
    竞争对手: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产品丰富,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

    消费者:“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追求时髦和多样――消费观念改变

 

联系作者: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1897年)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时代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三、所以,从表面上看格斯拉是饿死的,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看到格斯拉的死是因为:是因为他与那个时代脱节了,而他又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一步步走向破产,以至最后死亡。目睹这一切,他周围的人有怎样的反映?

  “我”――尽可能多的向他订做靴子;赞美他做的靴子。

  尽可能多的定做靴子是同情怜悯格斯拉,在资金上帮助他。

为什么每次“我”都要赞美他帮我做的靴子?
因为,靴子的质量和作工确实越来越好。同时,“我”也认识到手艺人并不在意人们在物质上的慷慨施舍,他们更需要对手艺的尊重。靴子的灵魂是格斯拉赋予的,对靴子的肯定和赞美,亦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尊重。
除了“我”,文中还提到了谁?他又是如何看待格斯拉的?
年轻人――对他做法不理解,但对他的手艺深表钦佩(是个怪物,但做了顶好的靴子)
四、“我”是想帮助格斯拉的,但却并没能够使他走出困境。那么,有没有办法来改变他的命运呢?   

他会这样做吗?这样做,就改变了自己,格斯拉就不是格斯拉了。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的、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即便是死亦会无憾。格斯拉虽穷困,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

  所以,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他的死是他品质的最有力证明。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会惋惜他的死,同情他的悲剧命运,但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发人深省。制靴的手艺人格斯拉,他用生命维持着与现代工业体制相对立的生存手段。在工业社会中,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苟延残喘,很多小手工业者走向破产。然而,即便面临生存危机,格斯拉都没有改变自己,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物。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同学们,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活于世,总该为真、为善、为美承受些什么的。人皆有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周国平《灵魂的在场》) 
灵魂即品质。看一个社会如何,最准确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这个社会能否提高人的品质;看一个群体的进步,品质的提高才是证明;从品质着眼,比较容易发现人的原形。 

十、作业:                                                                                      
    
阅读自读课文《老王》,体味人力车夫老王这个生活在特定时代的底层劳动者的人格魅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