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从“有”到“无”
发布时间:2008/10/12 16:04:11 作者:无 浏览量:1538次
从“有”到“无”
——高一语文听课体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听同行的课、听优秀教师的课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借这次好课评比的机会,我认真听了二十几节课,收获颇多,感受很深。
一、上课需要“有”。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力求“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到“有我”。现在学校虽提倡集体备课,但如果一堂课千人一面,无棱无角,成了一堂“无我”之课。自我的缺失,怎能创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又怎能让学生对老师你“一见钟情”呢。其次,教师要做到“有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你教师的讲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你教师的观众。在上课时,如果教师总是仰着头看“天”,那么学生也会昂着头看你,天上虽有悠悠白云,遨游的苍鹰,但长此以往师生双方都是要得“颈椎病”的。因此,“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教师在上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再次,教师要做到“有新”。上课是一门艺术,要有“夺目”的诱惑;上课是一篇文章,要有留住眼光的亮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的“构思”上多琢磨,精雕细刻,有创新,才能有特色。
二、上课也需要“无”,即上课要有点“留白”。首先,适度模糊天地宽——预设留白。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学生又是一个“活”的个体。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一些老师在课件的使用中往往出现实际教学与预设之间的误差,处理时常常是“捉襟见肘”,结果只能导致教学的封闭与僵化。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有预设留白,适度模糊,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次,柳暗花明又一村——重点、难点留白。在教学中,肯定会有学生遇到一些难点而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此时一味的在某一问题上进行纠缠,这势必要影响到教学的实效,不妨先放一放,存疑留白。等到学生学到一定的时候,问题自然会解决。再次,于无声处听欢歌——读书留白。在听课中,很多老师都将朗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精彩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上的默读训练已经弱化了。书声朗朗是语文课所必需的,静思默想同样不可或缺。“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白”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定会让你的语文课更加的出彩。
三、值得注意的某些细节:首先,课堂讨论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听课过程中存在一些现象,如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量,也就是说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或没有讨论的必要,那么这种类型的讨论形同虚设,看似热闹,其实无效;还有的教师将问题一提出便立刻就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要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讨论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没有一个思维的“缓冲”,没有经过酝酿,拿什么与他人讨论,这样只能使课堂讨论收效甚微。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集体朗读课文,我认为这是一个教学误区。通常情况下“一心二用”是不可能的。让学生朗读课文,还要带着问题,是让学生读还是让学生想问题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这样课堂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另外,课堂为何“波澜不兴”?我认为,我们可以在问题预设时借鉴一些文艺性节目或晚会的节目安排策略,在上课的开始、课中与课尾,能有一些将课推向高潮的问题。教师力求开头一问,要善于“嫁接”课堂内外,问得引人入胜;或课中一问,要把好学生情绪的脉搏,问得别开生面;或课末一问,要有征询性的启发与引导,问得余音绕梁,既要有“挥一挥手,不带走半片云彩”的回顾,又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展望。归根结底,问得目的只在于适时创造一个“提问”的情境,“惊起一滩鸥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入境,才能积极参与讨论、提问。
高一语文备课组 戚平
下一篇:【语文教研】张平老师赛课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