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张平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0/15 15:33:47 作者:无 浏览量:1767次

公开课教案

开 课 人: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高三备课组   张  平

开课时间:2008年9月25日

课    题:《<伶官传>序》

课    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

1.力争多数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课堂学习,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主要观点,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多数学生能够比较顺畅地进行朗读。

较高目标:

多数学生能对文章的写作用意和结构安排等进行一定的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部分学生能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语言和内容)。

2.难点:整体把握、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的能力以及质疑、评价能力。

三、教学用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

(2)简单背景介绍,侧重于欧阳修编写此书的用意

[这一环节的安排除了激趣之外,实际上已经暗含作者写作的意图,也提醒学生注意史书的特点,为后面教学内容的展开作出一定的铺垫]

2.齐读

考查预习情况:字音、断句

[主要目的,一是检查预习中的字音、节奏问题,二是初步感知文章意思和内容,三是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语句和内容理解上于交上来的预习作业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备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作出适时的调整]

3.研讨解决预习中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是翻译理解方面的问题

具体句子见讲义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工作,教师作好统计和分析。解决时应多从整体语义和语气上要求学生,从具体实用的方式方法上指导学生,主要采取句子结构分析法、朗读法、联系法、触类旁通法等,让学生体悟]

4.齐读:进一步理顺文意文气,加深理解

5.整体翻译

(1)指定6位同学连贯翻译:第一节1位,第二节1位,第三节到“何其衰也”1位,到结束1位,第四节1位;

(2)翻译同学的选取,考虑到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和语句的难易程度两者的兼顾;

(3)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一是检查和巩固第三环节的教学效果,二是检查其他语句的情况。

6.自由读1——2遍

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前面的教学成果,加深对文章意思及内容的理解,同时为下面的问题探讨作好准备。

7.教学反馈

见反馈练习:主要是检查和巩固文章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8.作业

见思考题

第二课时

1.导入

(1)沈德潜:抑扬顿挫,得《史记》精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章;

(2)读懂文章的两层意思:字面意思,基本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训练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注意区别文章所写事情和整篇文章内容的差异。

2.作者对此产生了哪些看法?最主要的是哪个?

 (1)训练学生筛选和概括作者主要观点的能力;

(2)结合文本,抓住重要词语的提示作用;

(3)分析几个观点之间的关系。

3.从中你还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试一试)

(1)训练学生结合自我经验和认识,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2)这个问题稍有难度,不强求答案的唯一,只要求学生言之成理。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1)这是学生预习反映较多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

(2)注意史传文的特点和宗旨。

4.文题为《<伶官传>序》,文章内容却少谈伶官所为,而大谈庄宗如何,是否“文不对题”?为什么?(较难问题,尝试一下)

(1)从序言的特点和要求入手进行思考;

(2)联系《游褒禅山记》等文章,强调文章的“中心”意识。

5.文中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句,老师看了课文后觉得有问题,你知道问题在哪儿吗?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1)这个问题较难,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史料降低难度;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意识;

(3)可从正误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6.反馈与作业

反馈练习后面内容

 

 

附板书:

满招损,谦得益            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独伶人也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智勇多困于所溺

 

教前设计与教后反思

一、教前设计

本课的开设,在准备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番波折,这番波折所体现出来的东西却是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

1.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一节课的指南针,它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按常规教学的要求,目标的制定一般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特别是作为一节公开课,更应考虑周详。

但我觉得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语文素质也有很大的差异,《<伶官传>序》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难度不大,但也具有许多重要的、典型的文言知识,学生在理解文意的时候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如果只是为了公开课上得好看,学生很有可能不能真正读懂文章。这样的话,其他再好的设计也都会因学生的不理解而形同虚设。因此,我将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但考虑到如果只以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为唯一目标,一方面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宗旨,另一方面也与高考要求不相一致,同时,班级部分语文素质较好的同学难免吃不饱,对那些语文素质较差的同学也起不到促进作用。最后,我将教学目标分成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在保证大多数同学基本读懂课文,积累重要词语的前提之下,激发部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思考的意识。

2.用时的考虑

原先,我从公开课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出发,准备用一节课完成此篇短文的教学,前半段解决字面问题,后半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对历史、人生、写作用意、结构安排的思考,以及对文章的质疑和评价。但是,在我把学生预习后的反馈情况收上来分析之后,我感到,我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水平,也可能是急功近利了。学生反映上来的问题比较多,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困难,一节课能把第一步较好地解决就已经很不错了,第二步根本无暇顾及。因此,在一节课内完成原定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只能是顾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那样的话场面也不一定好看。最后我决定,分成2节课完成。

3.环节的安排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方面我重点考虑了四个环节的设计。

一是预习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针对性。但预习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它的不确定性,对预设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学生的预习不好监督,可能有部分学生预习不用心,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还有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三是预习环节必须要有相应的反馈,搞得不好会影响公开课的观赏性。最终我还是决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预习来发现一些问题。

二是问题反馈

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比较多,如何处理颇费思量。如果一句句地讲解,可能一节课都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简单处理,也可能会降低教学的时实效性,第二步内容也只能起个头。最后,我决定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解决字词问题。我把所有的问题,按涉及到的学生数的多少,分为重点语句和次重点语句两类,重点解决前者。同时,以重点语句为例子加以研讨,顺带解决次重点语句中同类的问题,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是整体翻译

本来,预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后,本节课就可以圆满结束了。但我考虑到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自学能力,以及部分学生不敢恭维的学习态度,担心还有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另外,虽经研讨,但可能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虽然时间比较紧,我还是决定增加“整体翻译”这一环节,一是巩固前面学习的效果,二是检查一下学生预习和学习的情况。为此,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事先确定了不同层次的6个学生,以求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

四是课后思考题

按我原先的设计,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结合注释计算庄宗的年龄,然后概括每一个阶段庄宗所做的事情,最后得出结论。但前面教学环节的改变,使得这样的设计有点不够和谐流畅。因此,我在第一节课的课后作业中,增加了几个思考题。一方面,保持两节课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另一方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查询、交流和思考,为第二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反思

1.学生需要

事后发现,我当初的种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我已经将许多可能碰到的情况、困难都考虑到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感到教学的吃力、推进的困难。最后,还有自由朗读、整体翻译和反馈练习三个环节没有落实。

在此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遵守的原则。如果当初我注重的只是自己的形象、声誉,表面的漂亮、光鲜,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那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同时,也正因为关注了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习得,才会考虑到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才会影响到最后的教学进度。在进度和实效两者面前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

2.整体意识

    文言文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抠得很细,特别是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以及句式的训练及积累关注较多,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较多地关注词句本身,而不及其余;或者让学生一人一句地参与翻译,随意割裂整个句意。我发现,虽然老师讲得非常细,但学生往往还是不明就里,似懂非懂,更谈不上阅读迁移能力。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字词放到前后句的具体语境中,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去理解,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好了许多,但还需要长期的训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