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戚平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1/1 16:59:31 作者:无 浏览量:1294次

授课时间:2008年9月11 日 

课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设置情境,让学生体悟词的情感基调。

(2)诵读,感悟苏轼对亡妻的真挚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3)了解鉴赏诗词思想内容的方法,鉴赏本词的情感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学会鉴赏诗词的情感内容。

具体教学过程:

 

一)倾听,“走进”苏轼

课前导入,营造氛围: 

听,凄婉、哀怨的音乐。阿炳颠沛流离,带着他的二胡一路流浪,背负着一生的辛酸、生命的感叹,正从我们的脑海中走来。跨越时空的界限,看,苏轼跟在后面带着他的词正朝我们走来。[目的:让学生学会听,倾听如此凄婉熟悉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用词句来表达对苏轼的了解?[目的:既是复习又是让学生体会到“字如其人”作品更如其人。]

提示:豪放、豁达、浪漫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想不想知道词的内容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读此词的欲望。]

  先讲一个故事: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目的:既背景铺垫,但又荡开一笔,学生想学本词的欲望先压制一下,将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调动到最佳状态。]

二)诵读,“亲近”苏轼

1.集体诵读。[目的:初读感知]

2.听录音。[目的:抛砖引玉,渐入其境]

3.请学生读。[目的:融入自我体验,深入其境]

4.集体读。[目的:体味感悟,进入佳境]

三)探究,“聆听”苏轼

1.“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目的:由词语切入,为下一问题铺平思维之路]

提示: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目的:探究情感]

提示: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世人是茫然无知了,而生者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3.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目的:对这首词作结构上的总结,也是上下问题衔接的过渡]

提示:不能。这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4.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目的:让学生懂得问题探究时需要的方法。]

  提示: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5.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目的:让学生动起来,训练情景描写。]

  (学生准备——交流——发表)

提示: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目的:推进学生的活动,自然转入写法的探究。]

提示: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7.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目的:诗词鉴赏中的“炼字”]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小结: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四)心灵震撼,“告别”苏轼

总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等等,更应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五)作业:

1.背诵该词。

2.给这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

   倾听,“走进”苏轼         前   

   诵读,“亲近”苏轼    梦  中   

   探究,“聆听”苏轼       后   

 

与苏轼“零距离”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背景】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构建作品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更要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正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在阅读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诵读习惯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古诗文的鉴赏,鼓励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活动和体验中建构文本意义。

教学设想

    古典诗词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辞约义丰,追求含义无穷或意在言外的效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感人至深的悼亡词。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对亡妻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凄婉的情感,如何让学生感知、鉴赏?首先,这需要学生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活动体验,构建自己心中的苏轼,与苏轼“零距离”。再次,设置情境,通过层进式的渲染,让课堂组织有波澜壮阔之形,更让学生思维冲击有跌宕起伏之态。

【教学反思】

第一,新课程提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我们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读,但读后的感悟与欣赏更为重要,应避免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事实上,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欣赏的环节往往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代替了,被教师的描绘代替了。我们应当明确,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更多的展示的是手段,教学目的则显然要被冲淡,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

第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更不能虚拟化。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使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并不是只要将“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这就是新课标。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教学中一些非常好的做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教师追求的不是一种模式,应当是符合教学规律本质的东西。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的背诵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形成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三,对学生的回答或发表问题讨论与探究的结果,我们教师将如何评讲?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的采取滞后评价的方法,但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为了鼓励学生,更不能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地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很浮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