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祁冬霞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1/2 10:27:27 作者:无 浏览量:1141次
设计者: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高一备课组 祁冬霞
授课时间:
课题:《劝学》
课题《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识记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3.熟悉文本,并试着背诵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熟读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教学难点:能够了解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知识从何而来,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学习!)人类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向博才多学,从自然的人走向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对文本产生兴趣]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补充内容用多媒体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荀子的了解,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熟悉]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让一个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怎样劝勉大家学习的呢?)
二、感知文本
1.听录音,初步感知文本。(要求学生仔细听,找出录音中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录音也会有错误,尽信他人是错误的,此外也能训练学生的听力,检查他们预习的情况,是否认真关注文本中的字音,是否关注文中的注解]
2.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要求一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字词读音掌握的情况,明确基础知识重在平时的识记和积累]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zhòng róu
虽有槁暴 yòu pù
知明而行无过矣 zhì
吾尝跂而望矣 qì
君子生非异也 xìng
故不积跬步 kuǐ
騏骥一跃,不能十步 qí jì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nú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qiè lòu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xiè áo shàn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xǐng
3.教师范读,针对前面出现的字词,指出哪些字与我们习惯上的读音不同?注音并解释下列通假字)[尽管通假字已经不作为高考重点检测的对象,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文言现象,而且通假字直接关系到翻译的准确与否,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树立重视通假字的意识]
(1)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4.学生朗读课文(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的三段文字)[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文章字词到底有没有掌握]
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出不足,并作出指导[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朗读要注意节奏,并了解一定的朗读技巧]
教师作朗读提示:我们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另外,主谓句中,谓语部分较长,主语和谓语之间断开;谓语与宾语之间也可断开。当句子中出现关联词语时,关联词后要断开。)
(估计学生朗读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省,xǐng shěng; 兴,xīng xìng)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听、读,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齐读文章第一句,想想有哪些名句和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似的?[联系所学的名句,来加深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学不可以已”。(如何翻译?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学生讨论,明确:①活到老学到老 ②学无止境 ③学海无涯苦作舟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⑤少长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经过几次的朗读,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有整体上的认识,应该可以考察学生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四、研习文章第一段。(找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
1.还有哪些字词不能理解(教师归纳难点,见PPT)
2.作者要劝学,却说了“青、冰、木、金”,这是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巩固对文本的理解,思考文章的论证方法,启发学生研习文本,挖掘文句的内涵]
明确:作者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木直中绳”句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后两个比喻,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3.试背诵文章第一段
五、知识拓展:写一句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锻炼学生拓展能力,加强对比喻手法的训练]例如:
1.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2.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3.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4.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5.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6.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附板书)
学习的意义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比喻 论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走进荀子,感受学无止境
——《劝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课时间:
【教学设计】
一、定的教学目标。
荀子《劝学》是必修一第二个专题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因而老师在上文言文的时候常常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那么,本篇文章全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又是刚刚进入高中,他们对文言文的喜爱程度、文言基础怎样,老师全然不知。备课首先就要备学生。两名男生告诉我,“没有参考书,我是根本就不看文言文的,因为看也看不懂呀!”
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翻译很头疼。因此我决定把文言文翻译教学弱化,但是不翻译又怎么能知道荀子是如何劝学的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劝学》文章短小精悍,多次朗读,是能够掌握文章大意的。最终我把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荀子的思想,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如“已”“輮”“中”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朗读和翻译的绊脚石,而且学生因该在初中接触了不少,有一定的基础)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注意朗读节奏,初步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教学难点)
(4)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初步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领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5)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段。(教学效果的体现)
2.教学方法
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坚持朗读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用正确的学习观来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知识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来进行。
1.以知识重要性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导语。
2.介绍荀子及相关知识。
3.解题,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
4.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带动学生对文章的熟悉与理解。
听录音,发现问题;教师范读,指导文言朗读的节奏方法;学生个别朗读,指正读音上的问题;集体朗读加深文本的印象。
以朗读课文来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强调读音及通假字以便节约时间。学生质疑文章中的难点字词,教师答疑的形式是为了避免逐字逐句的翻译老套教学方式,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5.课堂拓展与训练
以“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为中心,联想我们还知道的那些劝学一类的名句,以比喻的方法为训练对象,造句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第一,朗读要有实效。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读,但读要有效果。学生在朗读中没有感悟,没有欣赏,没有体会。设计了五种朗读的方法:听录音,发现问题;听教师范读,正音;学生个别朗读,指正个别字音问题;学生分组朗读,进行比较;集体朗读,加深印象。而事实上,学生在朗读中没有细细体会文意,在质疑提问中没有提出关键性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学生学情把握不够到位。学生在公开课上基本上会努力配合老师,在课前学生也会做一定的预习,然而学生更多的做法还是翻出参考书,对照文本翻译,甚至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可是真的能看懂的又没有几个。在断句研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法的茫然无知也是令老师始料未及的。
第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必过多在意课前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总想在开课的时候闪亮登场,而当这些亮点被学生沉闷的反应取代时,教师的内心就开始波澜起伏,甚至有些隐隐责怪学生配合不周。回头想想,教师与学生是“相长”的关系,学生看到老师的紧张、烦躁自然也就紧张、茫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临时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
第四,贪多反不得。原本认为简单而较少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了时间不够的问题。以后我将深入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精心选择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真真应该向荀子学习,做到“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一篇:【语文教研】刘宁老师赛课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研】陈婷老师赛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