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研究>>研究团队>>语文团队>>交流互动>>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杨璐璐老师赛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1/2 10:33:49 作者:无 浏览量:1061次

设计者:江宁区天印高级中学高一备课组  杨璐璐

授课时间:2008年9月10日 

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诵读课文 ,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思路,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感知本文比喻论证方法。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第23两点。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周恩来小时候的学习目标是:“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而我们现在的读书已经幻化为功利非常强的一句话:“为考大学而读书。”  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要考上大学,上清华北大。”

     尽管口音不同,说法不一,可就像我们唱《国际歌》一样,不管用什么语言和嗓音来唱,都就是一个调。就像马克思说的:“只要唱起《国际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听得懂。”

但是,学习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只是这个吗?关于学习,几千年前的智者荀子已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现在我们就来聆听智者之音。 【联系生活实际发问,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课文,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教学过程

㈠介绍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让学生感受作者思想魅力,愿意走近作者去了解他的思想】

    学习文本

1.听朗诵,注意正音与断句,初步感知文章。【用名家朗读释放文本魅力】

2.学生自由朗读,大概了解文意,找到作者直接表达观点的语句,并理解其意。【提纲挈领,把握核心,借此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资质于常人并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3.    再回到原文,思考: 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理思路,感受作者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以及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和鲜明的对比论证】

这个教学过程,老师启发,学生回答,要注意诵读,在读中感受体会。

关于观点①②

    这两个观点出现在第一段的首尾,作者可以说是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结论,显示学习具有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主要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

正面设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关于观点③

此观点是出现在第二段末尾,是由前面的论述得出结论, 是在讲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比喻论证

关于观点④

此观点出现在第三段之中,也是由论而有结论,在讲学习方法:学习要注重积累。引出这个观点之后又再设喻进行论述来强调这一点。

比喻论证:正反结合,对比鲜明

正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反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⑷学习除了要积累外,作者有没有提到其它的学习方法?

①学习要坚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要专一

正面: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反面: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教师总结,学生回答相关文句加强体会。【回顾前面所学,加强巩固,加深体会】

   ①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㈢拓展【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体会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学习的看法,加深认识,师生共举古人的例子来自勉】

古人“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㈣结语: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 ”那么,知识从何而来,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那就是学习。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向博学多才,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愿大家都能爱上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人。

      附:板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锲而不舍

          用心一也

                                                   

正反设喻:  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       对比鲜明        

                                                              

 

《劝学》(节选)的教前设计和教后反思

高一语文组    杨璐璐

《劝学》(节选)是一篇短小精粹的议论文,通篇设喻,文意结合文中注释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时是这样设想的:第一课时先简介作者,让同学们了解一下几千年的这一位智者所具有的核心思想,从而感受到他的思想魅力,进而喜欢他的文章,我觉得这也是激趣的一种方式。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作者,把握住作者的观点,然后再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鉴赏他的设喻这一论证方法。在理清思路,鉴赏论证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诵读,在诵读中去熟悉课文,理解把握。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知识点儿的细化和归纳,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我公开课是第一课时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别于我以前的教学设想。以前,教这篇课文,总是先逐字逐句,然后再理解内容,这样逐段下去,或者是边逐字逐句讲解边理解鉴赏。这一次我想做这样一个尝试,是并且寻找到这样一个突破口,就是提纲挈领,从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入手,然后去看作者是怎样提出这观点的,又是怎样的论证的,然后在这其中多让学生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我希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这是我如此教学设计的初衷。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过多,而我教学语言又不够简练,最后又想保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所以整堂课上起来就显得不够从容,就比较赶,一赶这堂课就是以我为主体了,学生的参与度就不高了。本来想让学生理了思路,基本理解了文意,其中通过诵读来好好品味体会一下,结果都没有时间。这堂课如果从直接表明作者的语句入手,先提纲挈领,然后再填入皮肉,关于设喻不做过多的分析,只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注重诵读,这样操作还是可行的。这次教学,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老是自己讲,不要老想着要把自己所领会到一切自以为是精粹的东西全都教给他们,这无异于强买强卖,说得严重点儿,这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老师只求讲得痛快而不管学生学到多少。课堂教学不能贪多,多了学生嚼不烂呀。课堂上,切记学生是主体,老师要做一个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善于激趣的人,让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去收获。另外一点感受很深的就是,备课还是要多下功夫,要多想想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语文教学虽不像数学教学讲究思路的严谨,但如果教学思路明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课堂教学也会有效得多。语文课堂切忌课堂的随意性,想到哪儿讲到儿,教学目标不仅无法实现,而且也会让教学内容显得杂而乱,学生不好把握。

   这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也希望教学同仁多多指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