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曹瑞莲公开课教案
发布时间:2008/10/26 15:29:18 作者:无 浏览量:1703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材分析】
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以体温调节引入,回忆旧知识。
〔提问〕机体是通过什么调节使体温保持恒定的呢?引出课题 —神经调节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胞体
轴突长,一般一个,树突多而短。轴突、长的树突外包有髓鞘即得神经纤维。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二、神经调节过程(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
(1)静息状态时
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原因:钠离子膜外多于膜内,钾离子膜内多于膜外。钾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的钾离子比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钾离子外流。而有机大分子形成的负离子几乎不能通过膜,在膜内形成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受刺激部位膜通透性改变,膜外钠离子内流。导致外负内正的电位分布。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分析讨论局部电流的方向
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特点:双向传导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2.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提问:为什么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线粒体?
(3)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4)信号传导模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
观察课本P29图,归纳得出: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课堂练习
1.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
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C
A.内负外正,向下 B.内负外正,向上
C.内正外负,向下 D.内正外负,向上
2.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图中a c e d点可发生兴奋;
(2)若刺激d点,图中c e点可发生兴奋;
(3)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3个。
(4)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板书设计】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 神经元的结构
2. 神经元的功能
二、神经调节的过程
1.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过程 :静息状态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兴奋状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2) 局部电流
(3) 传递特点 双向传导
2.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突触与递质
(2) 兴奋传导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3) 突触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
【作业】评价手册P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