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天印中学地理教研组高二组内公开课
张聚林老师
发布时间:2017/10/23 9:46:35 作者:赵跃成 浏览量:1365次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1、 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资源调配的前提。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材分析:
课标中有三个大的要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节内容属于第一个课标下的内容,但考虑到本节讲述的内容都不是关于某个具体区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两个或者几个区域之间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问题,应建立在学习完单独区域发展内部分析的基础上,所以人教版教材将其放在了全书的最后。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已对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征有了大体的了解,为学习本节打下了基础。通过学生自学探究和教师的点拨,能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
(2)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地形区等。
(3)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
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
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
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等
教学重难点: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它对资源产区和消费区的发展以及地理环境各有什么影响?对我国的经济有何影响? |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 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2、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自然资源赋存不匹配 | 阅读分析,归纳总结 |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读图和自我分析能力 |
二、案例:西气东输 | 展示西气东输线路图
|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西气东输线路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地形区 |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使学生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出示相关图文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总结。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 根据图表和文字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具体原因 |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二、西气东输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课堂反馈: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回答:
1、“西气东输”主干管道工程,西起新疆 ,东到 市,全长4200千米,可以把 _________盆地、 盆地、 盆地和 等国家级天然气田生产的丰富天然气资源东输送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
2、“西气东输”工程经过的省区是 ( )
①新疆 ②内蒙古 ③甘肃 ④宁夏 ⑤青海 ⑥陕西 ⑦山西
A、①②⑦ B、①③ C、②⑤⑥ D、④⑥⑦
3、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 问题。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 D.木材短缺
4、由于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使用的煤炭,这将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中 _______污染的程度。
5、下列不属于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是 ( )
A.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B. 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C.天然气运输方便,运量大
D.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6、下列属于我国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的是( )
①南水北调工程 ②三北防护林工程 ③西电东送工程 ④退耕还湖还林工程 ⑤西气东输工程 ⑥晋煤外运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7、我国天然气分布的总格局是( )。
A.西少东多 、北多南少 B.西多东少、北少南多
C.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D.东南多、西北少
8、我国陆地上的天然气主要集中在 ( )
①四川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 ③陕甘宁地区
④柴达木盆地 ⑤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程设置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程序设计时异常严密,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使课堂有序进行。在教师这方面,本人收集好足够的教学资料,在制作课件时理清材料的前后关系,并逐一链接好,以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到所需的知识。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课标要求也都达到,课件的运用也比较熟练、到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上,有的评价不是很确切,评价的内涵不够丰富,要本着维护学生积极性的态度,委婉的指出是知识上的错误,或是表达不合理,还是思考不合理的错误,在评价手段上需要特别加强,要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其次是关于西气东输的原因之一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的分析时间稍长,学生反馈不是很好,应该适当的给予更简单直观的提示;第三是整节课来看和学生的思维互动不是十分成功,以后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