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纵横>>健康教育>>文章内容
【心理讲座】人际心理:如何让沟通变得有效

发布时间:2017/12/14 9:55:43 作者:王燕 浏览量:2424次

如何让沟通变得有效?

       

各位班主任老师。晚上好,这次是班主任例会,也算是我们班主任工作室的一次活动。大家面前谈班级管理,我是很没有信心毕竟各位都是我的前辈,你们的经验远胜于我。那从自身心理角度,再结合这段时间来心理中心接受辅导的学生个案,他们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我自己参加培训的体验来跟各位老师沟通交流一下。主题就是:如何让沟通变得有效?

做一下背景介绍:92627日两天,我参加了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的一个培训活动,主题是一次单元心理咨询模式,通俗一点讲你可以理解成一次和学生的心理沟通,也可以是多个一次我们学校预约咨询的学生数量来说,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心理辅导都会集中在一次面询(一次谈话)。问题比较多的,不只是涉及学习方面的,包括人际矛盾、亲子关系、焦虑、压力等,需要3次或4以上才可以。学生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突发的,即时的,加上每个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大多数情况下,来咨询的学生基本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当下的心理困扰。怎样做才能让这一次沟通变得有效,让谈话变得有意义,这是我参加陶老师工作站重点训练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今天要跟各位老师重点汇报的地方。

从给我们做培训的导师说起,他是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的王智宏教授,主题是一次的力量,含摄华人文化的一次单元咨商模式,台湾的心理辅导学院非常出名。从这个题目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心理辅导专业方面确实比我们要先进很多。我们大陆称学生的辅导,叫心理咨询,而台湾叫咨商,是咨询和商量,一个咨询、一个咨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大不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态度,咨询就是要给出建议,而咨商是“我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我和你商量,达成一致意见,我们一起做”的区别。我们的专业术语:咨询师的态度决定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而关系又决定来访者的行为,老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

我讲的第一个就是态度态度是决定与学生谈话效果关键的第一步。也是我要重点跟老师们强调的你的学生观如何,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当你在找他谈话时,你带着什么样的情绪?你在管理班级中向他们传递你的信念又是什么?等等,都体现我们的态度,体现我们的教育观,这也都影响我们和学生谈话的效果。举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绝对是真实的前段时间高二某一个班的学生找我谈,他说她觉得自己选课选错了,非常不适应选课后的班级学习。我说能给我举个例子吗?你觉得哪些地方不适应了。以英语学科为例,他说适应了高一任教英语老师的严格教学方式,每天都会有一些具体的任务,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老师安排的非常紧凑,而且监督到位“只到你做到了为止”,现在高二适应不了新任老师的教学方法,用他的话讲,就是以前学习很严格,很紧张,感觉没时间想别的。现在不这样了,没有以前严了,自己却不适应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这也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真正的自主还做不到。所以对待学生:我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严。班主任老师也无意中给他们传达一种观念,“虽然你在强化班,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强化班,但事实上你们都是差生,都是不太好。”老师讲这些话时出发点和动机肯定是好的,但对于某个别学生而言(比如说:以前高一考进实验班,高二也留在了实验班,他的内心觉得自己是优秀的,至少比一些同学要好那么一点点,如果被这部分学生理解,他就可能)是一种打击,因为谁都希望自己可以是表现优秀的哪个。提醒大家:表扬要一大片,批评要点对点。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境下的学生谈话,我们的态度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跟老师们分享一件我自己代班的一件小事。刚开始班级常规考核时,说实话,我自己还没有很多头绪,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哄着学生把事做好就行。我总是告诉我们班的学生,我们和强化班的学生差不了多少。楼上楼下的关系,就是一两分的差距,只要你稍微用点心,你也可以超过他们。我会把这种差距缩小,让学生看到希望。虽然我们学习上一时可能追赶不上,但是我们可用其他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同样是最棒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希望来鼓励我们的学生。我想谁都希望听好话,学生也不例外。先给他有一个美好的,向善的前景,觉得他自己也可以做好。

第二:少说理:沟通不是说服,给学生他所需要的,帮他找到一种他存在感。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一个法师从外地回到寺里后,跟师兄聊了一些心事,就是想倾述一下心情,但这位师兄理解错了,误以为小师弟需要他的开导,于是就好为人师了一番,结果这个法师听不进去,最终两人不欢而散。师兄委屈地把此事汇报给师父。师父说:有时候,倾听比说话更重要。你应该听他说,听就可以了。

很多班主任容易犯师兄的错误,总是高高在上,将孩子的沟通欲望当成了求助信号,往往结局不欢而散。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放下身段,多听、多感受。

我们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班的学生各方面表现良好,我们的工作也是勤勤恳恳,该找学生谈的我们也谈了,起到效果了吗?为什么不起效呢?我在想,孔子讲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己所欲施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你了解你自己班的学生吗?了解他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点吗?他需要是鼓励、批评、关注、关心,还是其他的。我在带班主任的时候,常想,我希望学生可以成绩优秀,但事实不是这样,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学习,擅长学习。有些出现的问题存在很久了,想改太难了,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最后我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所成长,给学生所真正需要的。让他们感受到存在的价值:班级里“我是一个不容被忽略的影响因素。”就像天印的校训“天生我才”“天道酬勤”,找到你的才,找到学生最擅长的本领,有过成功的体验,相信付出就有回报。衡量学生的好坏我们不以成绩为标准,相信我们的老师都清楚,育人重在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教知识,也要教做人,所以做人在先,学习在后。

第三:共情和理解很重要。共情就是一种情感的互通,我们在情感上理解学生,学生也会理解我们。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都喜欢找学生谈话,那你觉得,你跟学生谈过之后,学生听了吗?你的要求做到了吗?或者说,学生做是做了,或者带着情绪做的,内心的抵触非常大,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遇到以上的这几种情况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心情会好吗?如果有一件事情,有人逼着你去做,你又不敢反抗、不得不做,你有过这种复杂的情绪,你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与学生共情做起来就不困难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相煎何太急”啊

所以与班主任相比,为什么心理老师要比班主任更受学生欢迎,我觉得这和我们看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有关。比如早恋的问题:班主任我觉得还是要禁止,因为要专心学习,心理老师就会试着去理解:感情来了挡也挡不住,想的是如何更好的处理,让看起来的坏事不那么坏。来找我们做心理辅导的学生,我们会充分肯定他的求助行为和面对问题的勇气,给学生找到一种希望感。而老师们你通常会在什么时候找学生谈话,你谈话时的语气怎么样?我想通常是学生违纪或者某重要时间点,重要考试完,而谈论的多数是学生的问题行为,学习方面也好,班级管理方面也好,在再谈的时候,你是否带着批评的语气,讲话会重一些。你的坏情绪会把学生推倒对立面,关系变得紧张,一旦关系紧张,谈话时间再长,学生也听不进去,也只会是敷衍。

你有把自己真正对这件事的看法、态度、心情告诉学生吗?对于违纪的学生,我想我们通常最先表达的就是生气,你的愤怒,冷静下来想一想,除了愤怒,你难道不伤心,不觉得这个问题行为层出不穷的问题学生很可怜吗?你有告诉学生,她这样做?让老师很失望,学生应该为失去老师的信任而后悔,我为我帮不了你感到受挫。我想学生她是孩子,因为不够成熟,也不是孩子她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老师是不是真的为他好,是不是真的关心她。理解很重要,举个例子:我们的老师都很善于观察,某老师课间去班级查看,有没有同学带零食、手机等,你动过手吗?你翻过学生的桌洞吗?也许你只是去看看,但学生会把它理解成你对她的不尊重,他又怎么可能尊重你呢?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完全的接纳。

良好的师生关系走在一切教育之前。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我想问班主任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和朋友沟通时是怎么做的?一起吃个饭——唱个歌——闲聊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为什么呢?因为良好的关系可以让你的沟通事半功倍,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完全的接纳,给学生勇于面临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对于一些表现很差的学生,我们总是感觉很失望,总觉着自己的力量微弱,“教育的无力”总觉得我们的学生似乎改变不了。那就随他去吧。我放弃了,我帮不了你,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喜欢,但是我们能当他不存在吗?我们带着情绪,我们没有接纳他的不完美,没有完全的接纳。我在想,如果我们不对他抱点希望,变好,再加上,如果家长态度不积极配合,学生自己更会自我放弃,破罐子就随他去吧。那这个学生就再难向上,他也会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顽疾,就像一根刺,如鲠在喉。影响你的心情。班主任身份的我遇到这样的学生会非常头疼。以前有一个叫倪新宇的学生,品行不坏,行为习惯懒散,我非常的看不惯。我试图去改变他,但效果不大。我给一部分学生开了一个沙龙活动,侧面了解,一个女生告诉我。“他自己有时还是很焦虑的,东外来的,落差太大,现在的这种状态,他心理也不好受,想学,但是跟不上。”

如果这个时候,心理老师身份的我,就觉得这样的孩子特别可怜,因为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我们不知道原因。我需要的是坚信学生他有想改变的动机,只是不确信自己有没有能够改好的信心和可能性,那我们就要让他看到的这种希望和可能性,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没有可能给他创造可能。那我们这些都做了,有的会好一点,可是有些学生还是毛病依旧。我在培训时有个老师提出来一个问题:我们的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间就可以变好。是不是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冰冻三尺次非一日之寒。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有句俗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学生问题行为的改善,不是一早一夕的,如果我们可以寄希望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不切实际。但我们可以让一次谈话变得有价值,让每一点小的改变积累成大的改变。

接下来,改变是如何开始的,第五:布置小型的任务,让改变不在困难。让我们一次谈话变得有效,就需要聚焦问题的关键,通过需要布置一些任务,是一些非常小型的任务,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达到的小目标。你的小型任务就显得非常重要,他可以让你的谈话变得有操作性,有事情可做,就有效果反馈。这个小任务要和学生本人商量,不能超出她的能力范围,就比如,我们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方面,为了避免学生上网,家长断电、断网,学生虽然可以在一个时间段不上网,可事实上,他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统统把时间找回来。而小型的任务只让网络成瘾的人坚持一周的时间内,有15分钟可以不上网,15分钟对一些来访者来说成功做到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你对手机有瘾的话,也可以尝试从15分钟开始,他不是每天,而是一周内有23次即可。我想这样的小型任务学生可以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几乎可以说是百分百能够完成。如果这个任务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你可以给他23种以上的选择:你是把头发整理好,还是把校服穿起来,还是怎么样?提供可选择的解决方案,供学生自己选择。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探寻学生这样做的生命意义和力量,是什么让他这样做的。让我们的学生找到重新建构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感。找到学生问题行为的真正目的。

最后,在谈话的过程结束时,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反馈,将此次谈话的重点进行再次强调,老师讲了几件事情,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要求再次明确。最后及时追踪反馈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写一些学生的学习反馈,字数不限,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切记任务布置下去,不要忘记了监督。只有老师把这件事认真对待,执行到位,学生也不敢随意的混弄了事。我个人的态度就是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就尽量不要说。

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不仅仅是讲话而已,他也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心理老师经常与心打交道,所以我经常谈心。我们用心做事,也许会犯一些错,但错也是一种收获,至少你知道下次你不会这样做了。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从态度,给学生找到存在感、共情、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关系、接纳等方面,就跟老师们汇报这么多,讲的不到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教,也请老师们给我改过的机会。

谢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