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纵横>>健康教育>>文章内容
【心理讲座】亲子关系:读懂彼此的爱

发布时间:2017/5/24 9:58:46 作者:王燕 浏览量:1904次

读懂彼此的爱

    众所周知,家长把小孩考学看得很重,一家一个孩子,谁家不想让孩子考上大学,将来有个好出路,拥有幸福?!然而,有不少家长,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只要看到别人的孩子补课,就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后、焦虑不安,盲目请家教、到处参加补课班,弄得孩子不堪重负。由读书、考试引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焦虑、恐惧、畏难、自卑,心态越来越差,与家长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出走、自尽、近几年竟发生好几起杀母事件,这些现象绝非偶然,几乎都与考试成绩引起的亲子冲突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并不意识自身因素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反倒抱怨如今孩子难教育。
   近几年,我们采取义务讲座、追踪研究等形式,吸引了许多的学生、家长来参加。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焦虑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更焦虑的家长。要给孩子减压、加油,就得先调节好家长的心态。许多家长说:“过去为了给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们真可谓不惜一切代价,但效果总不尽人意。现在才意识我们的教育误区——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原来只知道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他们吃好、穿好,殊不知在成长中还有那么多‘转折点’、‘关键期’需要父母去关注、去引导。”
   事实证明,一旦家长改变了教子的态度与手段,善于鼓励孩子、用宽容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他们心态好了,不仅感到有奔头,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还能激发更高的学习内驱力,使整个人的状态起变化。由于家长学生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家庭渴望得到帮助。
一、家长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1.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
  2.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
  3.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感情用事,注意克服自已的消极情绪。
  4.对学生充满爱心,充分理解,这是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前提。
  5.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微妙变化要及时觉察,给予机智的辅导。
  6.有丰富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动态,需要不断地变换辅导手法,才能不失魅力。
   7.掌握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操作技术,注意用以下十个方面来提高自已:
要有爱心、展示微笑、注意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要敏锐地去感受学生
的情绪和心理需求,还要善于把他们的感受表达反馈给他们,善意理解、欣赏
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挑战技巧、情绪调节、行为矫正、游戏辅导、
家庭治疗等。
二、改变理念,让我们为孩子减压、加油
  1、家长的高期望、低评价
  中国家长对孩子所惯有的教育期望是众所周知的。一家一个孩子,谁家不想让自己家的孩子学历高,将来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几乎每个家庭都把孩子考大学当作是家里的大事。然而,在竞争面前,总担心孩子会输在别人后面。所以总要拿成绩跟其他的孩子比一比。越比越嫌孩子不够刻苦、不够抓紧。又不知怎样帮助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只有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只要看到人家孩子补课,就盲目报名。弄得孩子不堪重负,还后会影响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于是,家长又会一次次地对孩子流露不满,指责、下达指标。事实上,这种做,除了能帮助家长宣泄内心的焦虑以外,并不能鞭策孩子发奋进取。反之,唠叨和一味的批评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感受和消极的行为。可以说,家庭对子女的高期望、望子成龙、求成心切,不仅加重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还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2、家庭有爱也有伤害
   一位急吼吼赶来咨询的父亲。“昨天我把孩子狠狠地打了一顿。孩子不该骗我。他念初二,不知怎么搞的。他考试的成绩总不如平时。昨晚问他,他说这次考82分,结果今早让我发现那张卷子,是28分。”他梗塞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他五岁时死了妈,为了他,我没有再婚。只为他将来有出息,没想到,孩子学习没长进,却学会了骗老爸,我失望极了。平时对他好话说尽,他却老嫌我唠叨,什么也听不进。孩子大了,打也不起作用了……我可怎么办,怎么办啊?”
经了解,得知那天正逢父亲在家过生日,孩子没想到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会问他考试分数。孩子怕扫他的兴,又怕坍他的台,就脱口说了谎。这天,孩子哭着对咨询老师说:我努力了,做梦都想考个好成绩让老爸开心。可不知怎么会一次比一次糟……。
   大凡当父母的都会痛恨孩子说谎这固然姑息不得。但为什么不能在教育之前,设身处地地先对孩子表达一点理解呢? 要是对孩子说 “爸爸知道任何人得了28分都不会好受的。”孩子就会感到自己那沮丧、害怕、自责的心情被你理解了。你没给他难堪,他的自尊心得到尊重,还会犟头倔脑吗?假如你继续说:“让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他便会感到有人和他一起面对困难,不是无助的。其实,你无须去辅导他的功课,他却感到心里踏实,冷静之下,知道该怎么努力,也就有了信心。他不必再用谎话去逃脱“被打骂的难堪“。要知道,打骂是不解决问题的。结果只会扩大亲子间的距离,说不定还会引发下一次更大的谎话。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大转折点,不少孩子在这阶段所产生的“成长的烦恼”几乎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对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不知所措、对自己过激的情绪行为难以自控、对自我形象过分在意与疑惑、对自我价值和成功之路苦苦追寻……;也有对男女同学交往问题,也有与老师、父母的人际关系到人生发展的困惑及情感危机。这种被称之为“急风骤雨”般的心理冲突,亟待成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巧妙的帮助。
   然而,心理的断乳期,“独立性、心理觉醒”又驱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小心翼翼地保护那块属于自己的心理领域,他们朦胧地意识到自己涉世不深的意见往往不能被成人认同。于是,不再象幼时那样轻易向别人敞开心扉,因为与其遭受别人的嘲笑,与其被父母、老师指责、否定,倒不如什么也不说,宁可陷入自己深深的内心冲突之中,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成长。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与这年龄孩子的沟通似乎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难怪心理学家要大声疾呼:再也没有比这个时期的孩子更需要心理辅导了。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父母下岗社会等现象,也给诸多家庭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和心理创伤。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成人的关切、理解和正确的引导。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自我品质的关键期,也是“反抗”的高峰期。由于对独立的渴望,想挣脱父母的管束,对父母的管教就很容易产生不满。加上情绪的不稳定、易激动——被心理学称之为“急风骤雨”时期。他们在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品质时会发生困难。要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困难,习惯于管头管脚,又不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时所面临的困惑、不安、紧张,不知所措,而缺少关心、帮助,只会指责、看不惯,便易引起亲子双方冲突。如不及时调整关系与教育方式,不仅使教育苍白无力,还可能带来的麻烦与后果。其实,这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关心教育,然而,开始独立的孩子关上心灵大门了,动不动就要反抗。所以形成了这一对矛盾,等于给父母出了难题。
   读懂孩子这本书 孩子一面将自己封闭起来,一面又在渴望理解。
   你善于理解别人吗?
   理解是一件容易事吗?
   什么是理解?对孩子的感受无条件的接受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要读懂孩子这本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高路199号 邮编:211100

联系电话:52130500 招生QQ:2214673437 您对网站意见或建议请留言 njtygz@sina.com 技术服务:教育技术室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